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丹毒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丹毒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皮肤及皮下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
引起丹毒的病原体主要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损伤处侵入
主要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定义
丹毒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皮肤、皮下网状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
分型
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为以下类型。
水疱型、大疱型和脓疱型丹毒:在水肿性红斑基础上分别发生水疱、大疱或脓疱者。
坏疽型丹毒: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并引起皮肤坏疽者。
游走型丹毒:部分患者的皮损一边消退,一边蔓延,呈岛屿状蔓延者。
复发型丹毒:皮肤某处多次反复发作者。
病因
致病原因
病原体主要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损伤部位侵入,导致丹毒。
易患因素
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丹毒。
皮肤局部病变,如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小腿静脉血栓形成、虫咬皮炎、慢性湿疹及外伤等。
患有鼻炎、鼻窦炎、鼻前庭炎、外耳道炎、口腔溃疡等。
机体抵抗力低下,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肾病综合征等。
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抠鼻、酗酒、不讲究卫生等。
发病机制
链球菌感染引起皮肤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导致局部出现水肿性红斑。
症状
主要症状
发病部位: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婴儿好发于腹部,其他部位亦可发生,多为单侧性。
皮损特点:起病多急剧,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局部压痛,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伴随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40℃)等全身中毒症状和病变附近淋巴结肿大。
并发症
丹毒复发可导致淋巴管阻塞及淋巴液淤滞,形成淋巴水肿,表现为肢体肿胀、局部皮肤粗糙变厚,甚至发展成“象皮肿”。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果出现明显的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建议及时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患处避免沾水,以免加重感染。
如果有拍照记录病变部位的发展变化,可携带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损什么时候出现的,都在哪些部位?
皮损处有没有瘙痒或疼痛?
病史清单
有没有慢性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
近期有没有出现皮肤局部病变,如小腿静脉血栓、足癣等?
是否对食物、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
细菌培养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菌药物(外用):红霉素、夫西地酸、莫匹罗星等
抗菌药物(口服):青霉素、红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类药物等
其他外用药:呋喃西林、硫酸镁溶液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足癣。
可有皮肤局部病变史,如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等。
可患有鼻炎、鼻窦炎、鼻前庭炎、外耳道炎、口腔溃疡等。
可有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肾病综合征等。
可有酗酒史。
临床表现
足背、小腿或面部等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红细胞沉降率
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常用于免疫低下患者,或怀疑有不典型细菌感染患者。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行此检查。
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结果为真皮高度水肿,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结缔组织肿胀,中、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通常不做病理检查。
其他检查
抗DNA酶B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是检测链球菌病因学的重要指标。
直接免疫荧光和乳胶凝集试验,也用于检测皮损中的链球菌。
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外界物质,如化纤衣物、化妆品及药物等而发生的炎性反应。
皮损为在接触部位发生界限清楚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水疱,可出现瘙痒症状。
通常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不升高。
类丹毒
类丹毒患者多在发病前接触过家畜、鱼类,或在屠宰工作中受伤,好发于手部。
皮损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常发生于皮下、筋膜下、肌间隙及阑尾等部位。
皮损为境界不清的红肿,有显著凹陷性,有自发痛及压痛,中心可软化、波动及破溃等。
癣菌疹
发生于小腿部的癣菌疹,常呈红斑样,但水肿不明显;可伴有瘙痒。
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癣菌疹症状随之消失。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神经性水肿是一种暂时性、局限的皮下或黏膜下水肿。
多发生在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等处。
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期患者疼痛明显,影响其活动,且机体消耗大身体虚弱,需要卧床休息。
下肢丹毒的患者应抬高患肢并制动,同时可以做一些健肢的屈伸运动,避免下肢血栓和压疮的发生。
患者可自行下床活动时,应避免长久站立,以免引起下肢水肿。
药物治疗
全身用药
抗感染治疗
早期、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可减缓全身症状,控制炎症蔓延,并防止复发。
常用制剂: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类药物。
必要时,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使用敏感药物。
对症治疗
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予以口服止痛药来缓解。
对于体温在39℃以上及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热镇痛类的药物降温。
局部用药
外用洗剂湿敷,并可外用抗生素软膏涂抹。
常用制剂:洗剂如25%~50%硫酸镁、0.5%呋喃西林液等。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诺氟沙星软膏等。
物理治疗
采用紫外线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均有一定疗效。
手术治疗
已化脓者应行手术切开排脓。
预后
治愈情况
丹毒经适当治疗后可治愈,部分患者可复发或迁延成慢性。
危害性
反复感染可导致局部皮肤瘢痕、淋巴管性水肿及象皮腿等,但极少死亡。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宜选择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
不宜进食刺激性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等。
生活管理
日常注意清洁卫生,保持床上用品清洁、干燥、柔软,并勤换衣物。
建议穿宽松柔软的棉质内衣,避免对患处皮肤的摩擦。
居住环境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良好的温度和湿度。
心理调节
患者应正确认知疾病,可通过看书、听音乐、聊天等分散注意力,对战胜疾病要有信心。
患者家属及朋友经常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增强患者信心。
预防
注意皮肤清洁,尽量避免皮肤外伤,并及时处理小创口。
与丹毒相关的足癣、小腿静脉血栓形成、鼻炎等疾病应积极治疗。
皮肤病变出现瘙痒等不适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湿敷,避免搔抓以免发生感染。
尽量避免抠鼻、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在接触丹毒患者前后,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3]
博洛格尼,谢弗,塞隆. 皮肤病学[M]. 4版. 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19.
[4]
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 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5]
胡品津,谢灿茂.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6]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7]
赵玉沛,刘德培.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8]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上册[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9]
于学忠,周荣斌.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急诊医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
[10]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11]
王蕾,蒋红. 实用皮肤病护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12]
李乐之,路潜. 外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13]
Cellulitis. [2022-11-04] (https://www.lecturio.com/concepts/cellulitis/)
[14]
Erysipelas. [2022-11-04]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2247/)
[15]
Erysipelas. [2022-11-04] (https://www.lecturio.com/concepts/erysipelas/)
[16]
Davis Loretta S. Erysipelas: Background, Pathophysiology and Etiology, Epidemiology. Medscape, 2019.
[17]
Erysipelas and cellulitis: Overview. Institute for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Health Care, 2018.
[18]
Nigar Kirmani, Keith F Woeltje, et al. 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Infectious Disease Subspecialty Consult.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2.
[19]
O’Brian, Gail M. Ferri’s Clinical Advisor 2019: 5 Books in 1. Elsevier, 2019.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