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荨麻疹是指皮肤黏膜出现暂时性局限性水肿,病程不超过6周
表现为突出于皮肤或黏膜表面的风团,周围可有红晕,多伴瘙痒,可反复出现
急性荨麻疹可由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引起
急性荨麻疹治疗包括对因和对症治疗
定义
急性荨麻疹是指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程不超过6周。
皮损为风团样,突出于皮肤或黏膜表面,严重时融合成片,周围可有红晕,多伴瘙痒,常在24小时内消退,可反复出现。
病因
致病原因
由各种外源性因素或内源性因素引起。
外源性因素
食物因素:如坚果、鱼虾、蛋奶,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等。
药物因素: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布洛芬、可待因等。
物理因素:冷、热、水、日光、震动、运动等。
其他因素:吸入物,如粉尘、花粉等;各种动物毒素,如昆虫叮咬的毒液等。
内源性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感染:如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链球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
精神及内分泌因素:劳累、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也可诱发急性荨麻疹。
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涉及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
多种因素引起肥大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活化,释放具有炎症活性的化学介质,如组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如前列腺素等。
组胺、前列腺素等化学介质,可引起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及腺体分泌增加,导致表浅的真皮肿胀(风团)和/或深部的皮肤、黏膜肿胀(血管性水肿)。
症状
主要症状
急性荨麻疹发作时起病较急,患者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就在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
风团为皮肤局限性水肿隆起,特点如下:
皮损直径可为几毫米或更大,如手掌大小,数个或多个,形态各异。
风团为粉红色或苍白色,可独立分布或融合成片,周围有红晕,有瘙痒。
大多数患者的单个风团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但疾病发作过程需要持续很长时间,一般在6周以内。
部分急性荨麻疹患者可伴发血管性水肿,受累的部位颜色正常或呈淡粉色,面积比风团大,边界比风团模糊,感觉疼痛,通常持续2~3天。
其他症状
感染引起者,可有畏寒、乏力、寒战、高热等脓毒症症状。
病情严重者可伴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晕厥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胃肠道黏膜受累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可出现喉梗阻、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皮肤出现风团,瘙痒明显,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出现以下或其他紧急情况,建议到急诊科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发生明显的呼吸道(胸闷、呼吸困难)、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
发生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晕厥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发生畏寒、乏力、寒战、高热等脓毒症症状。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皮肤病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如记录了皮肤病变的过程,可能会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诊前可局部湿敷缓解瘙痒,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如果皮肤病变出现在面部,就医前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肤病变的?
皮肤病变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
皮肤病变发生前接触过什么物质?
皮肤病变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出现类似症状?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鼻炎、哮喘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血生化
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口服或注射药物: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氯雷他定
外用药:炉甘石洗剂、硼酸溶液、依沙吖啶、氧化锌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食物或药物过敏史。
可有感染史。
暴露于冷、热、水、日光、震动等物理因素。
临床表现
皮肤出现局限性水肿隆起,即风团,风团大小、形态不一,起病急,持续时间不定。
风团通常是粉红色或苍白色,周围有红晕,有瘙痒;若出现血管性水肿,受累部位皮损面积增大,边界模糊,可伴有疼痛。
大多数患者的单个风团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但病程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一般在6周以内。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寻找荨麻疹发病的因素,或排除某些疾病。
常规检查
可进行血常规、粪虫卵、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检查。
病因检查
医生会根据必要性,建议是否进行变应原筛查、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等。
鉴别诊断
荨麻疹性血管炎
常有发热,通常风团持续24小时以上,可有疼痛感,皮损恢复后留有色素沉着,病理可能有血管炎改变。
其他
本病还需要与表现为风团或血管性水肿形成的多种疾病鉴别。例如荨麻疹型药疹、血清病样反应、败血症、成人Still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肥大细胞增生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过敏反应等。可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
治疗
对因治疗
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急性荨麻疹的自然消退。
避免相应刺激或诱发因素可改善临床症状,甚至自愈。
当怀疑药物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和萘普生)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等)诱导的荨麻疹时,可考虑避免使用该类药物(包括化学结构相似者),或用其他药物替代。
临床上怀疑与感染或炎症相关的急性荨麻疹,其他治疗抵抗或无效时,医生会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
对疑为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应进行饮食记录。
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或证实体内存在针对自身抗体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酌情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方式。
对症治疗
部分患者在去除病因后可自愈,但更多的患者需要系统性药物治疗。
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自行用药、调整剂量和停药等。
急救治疗
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
过敏性休克患者或严重的荨麻疹伴血管性水肿可采取0.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心脏病或高血压患者慎用。
支气管痉挛严重、呼吸困难时,可静脉注射氨茶碱,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可行气管切开。
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时,应进行心肺复苏术。
抗组胺药物治疗
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治疗有效、症状有所缓解后可减量。
常用制剂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依巴斯汀等。
糖皮质激素治疗
在明确去除病因及口服抗组胺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可口服泼尼松,或静脉或肌内注射地塞米松等。
糖皮质激素静脉或肌内注射,也可用于重症急性荨麻疹的治疗。
糖皮质激素注意不能长期使用,疗程通常不超过2周。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根据体重酌情减量。
其他药物
雷公藤多苷片: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包括对造血系统的抑制、肝脏的损伤及生殖毒性等。
环孢素:对抗组胺药无效的严重荨麻疹,可使用环孢素,但需监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
预后
治愈情况
多数急性荨麻疹具有自限性,部分患者去除病因或诱因后可自愈。
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
危害性
患者常伴有瘙痒,影响睡眠、工作和生活,使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若出现在皮肤裸露部位,影响美观,对身心造成负面影响。
严重情况下,可因喉头水肿、呼吸道阻塞发生窒息风险,或因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明确为食物过敏引起的荨麻疹,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此类食物、食品添加剂等。
其他类型荨麻疹,饮食无特别注意,建议饮食清淡,均衡营养。
皮肤护理
避免抓挠患处,以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注意卫生,建议用温和的清水清洗患处。
生活管理
正确认识疾病带来的影响,日常生活保持规律,心情愉悦。
衣着应当宽松、舒适,尽量穿全棉衣物,避免皮肤过度摩擦。
如对日光紫外线过敏,外出可尽量做好防晒,对皮肤进行遮挡避免加重病情。
预防
饮食避免明确过敏的食物,或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坚果等,尽量不吃含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品。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肝炎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
遵医嘱使用药物,不要自行用药,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如果有明确的引起荨麻疹发作的物理因素,如日光、冷、热水等,外出注意防晒,尽量避免接触冷、热水等。
在户外活动时注意做好防护,防止昆虫叮咬等,避免接触动物毒素。
对粉尘、花粉过敏者,建议平时注意佩戴口罩防护。
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3]
博洛格尼, 谢弗,塞隆. 皮肤病学[M]. 4版. 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19.
[4]
潘娥,孙仁山. 荨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0,27(4):291-294.
[5]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9,52(1):1-5.
[6]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下册[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7]
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 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8]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9]
王蕾,蒋红. 实用皮肤病护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10]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11]
Fraser K, Robertson L. Chronic urticaria and autoimmunity. Skin Therapy Lett (Review), 2013, 18 (7): 5–9.
[12]
Huang Cheng-zhi, Jiang Zhi-hui, et al. Antihistamine effects and safety of fexofenadin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BMC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2019, 20(1): 72.
[13]
Kathryn L McCance, Sue E Huether, et al. Pathophysiology: the biologic basis for disease in adults and children. Elsevier – Health Sciences Division, 2014.
[14]
Kim S, Baek S, et al. Influence of initial treatment modality on long-term control of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PLOS ONE, 2013, 8(7).
[15]
Zuberbier Torsten, Grattan Clive, et al. Urticaria and Angioedema.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