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甲癣是皮肤癣菌侵犯甲板及甲下所引起的甲病变
主要表现为指(趾)甲颜色改变、增厚、变脆
指(趾)甲真菌感染引起,任何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的因素都可以诱发甲癣
可通过口服药物、局部用药、手术拔甲等治疗
定义
甲癣主要指皮肤癣菌所致的指(趾)甲感染性疾病,它是甲真菌病的一种,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常和手癣或足癣一同出现。
分型
甲真菌病按临床表现分为5型。
远端侧缘甲下型:真菌感染侵犯甲的远端前、侧缘而引起相应病变,多见于足部。
白色浅表型:真菌感染从甲板表面直接侵入引发,多见于手指。
近端甲下型:多因为损伤甲小皮后感染甲板及甲床而引起,与免疫力低下有关。
甲板内型:此型较为罕见,至今我国未曾有此型的病例报道。
全甲毁损型(全甲营养不良型):此型最为严重,特点为损伤范围大、深度深。
发病情况
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
男性。
糖尿病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
患病率
60~79岁人群患病率约为18.2%。19岁以下患病率约为0.7%。
趾甲的甲真菌病患病率高于指甲。
病因
致病原因
基本病因
甲癣是皮肤癣菌感染引起,主要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的指(趾)甲感染,其中以红色毛癣菌最为常见。
甲外伤可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传染源
感染皮肤癣菌等真菌的人,体癣、股癣、头癣、手癣、足癣、甲癣患者。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密切接触患有甲癣的人,或自身的手足癣感染手指(趾)甲引起。
间接接触:使用致病真菌污染的毛巾以及手套等生活用品。
易感人群
糖尿病患者。
免疫力低下的人。
发病机制
皮肤癣菌侵入甲板后能释放各种酶,进而分解破坏甲板。
甲缺乏细胞免疫功能,对真菌普遍易感。甲板适宜真菌的长期生存。
甲受到外伤后,屏障功能受损;如果同时合并糖尿病、结核病等导致免疫力下降的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更易发生甲癣或甲真菌病。
症状
主要症状
远端侧位甲下型症状
症状为甲的颜色改变、质地松软和厚度增加,随病程进展可出现甲板与甲床的分离。
近端甲下型症状
症状为甲板无明显角化过度,可表现为白斑和表面不平。
白色浅表型症状
症状为出现界限较清的光滑白色致密斑,随病程进展可逐渐变黄,较易破裂。
甲板内型症状
症状为病甲表面呈浅黄或灰白色,高低不平。
全甲毁损型(全甲营养不良型)症状
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病甲外观,主要症状为全甲增厚并变色,或全甲残缺不全。
其他症状
手足癣症状
表现为足底、手掌、手指侧缘、甲周皮肤丘疹、水疱、鳞屑。
足趾间可有发白、糜烂及难闻的气味。
细菌感染症状
如果继发细菌感染,还可出现局部的红肿、疼痛、皮温升高以及淋巴结肿大等。
并发症
甲癣可能会引起嵌甲、甲沟炎、足癣,甚至丹毒等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甲外观改变、足部脱屑和皮疹等症状。
对于部分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甲癣还可能还会引起真菌扩散,或致深部真菌病等并发症,可出现发热、局部疼痛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指(趾)甲出现浑浊、变色无光泽、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变脆容易破裂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搔抓身体皮肤,以免感染范围扩大。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什么时候发现指(趾)甲损害的?
甲损害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是否有疲倦、发热等情况?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
是否有体癣、股癣、手足癣等皮肤真菌感染?
近期是否接触过该病的患者?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检查清单
皮肤真菌镜检/培养、皮肤细菌涂片/培养、血生化、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
用药清单
糖皮质激素(口服、注射):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免疫抑制剂(口服、注射):环孢素、甲氨蝶呤
抗菌药(口服、注射、静脉):特比萘芬、氟康唑、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
抗菌药(外用):酮康唑、咪康唑、莫匹罗星、夫西地酸、红霉素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甲外伤、免疫功能低下、个人卫生状况不佳、患有手足癣及曾与皮肤癣菌感染者密切接触等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有指(趾)甲浑浊、变色、无光泽、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变脆易碎、侵蚀、残毁等症状。
体征
指(趾)甲可持续浑浊、变色、无光泽、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变脆易碎等病变。
手(足)皮肤可有手癣或足癣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
真菌显微镜检查
取病甲碎屑进行真菌直接显微镜检查,如果发现真菌菌丝和孢子,即可明确诊断。
真菌培养
取一些病甲碎屑在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再进行鉴定。
用于真菌显微镜检查阴性时。可提高真菌的检出率,指导后续治疗。
鉴别诊断
银屑病
相似点:银屑病累及指(趾)时,也会出现甲损害。
不同点:银屑病甲板上有点状凹陷,且无光泽;而甲癣的指(趾)甲形成裂纹、变脆或增厚,可呈棕色或黑色。可通过真菌镜检进行鉴别。
扁平苔癣
相似点:指(趾)甲出现增厚、分离等症状。
不同点:扁平苔藓出现甲纵行碎裂、残缺以及萎缩等特征改变。可通过真菌显微镜检鉴别。
治疗
手指甲和脚趾甲的生长速度不同,完全替换一个新的指(趾)甲,指甲需要100天,而趾甲大约要300天,所以治疗甲癣一定要有耐心。
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
常用药物
可遵医嘱使用30%冰醋酸外涂或10%冰醋酸浸泡病甲。
局部涂抹抗真菌药,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杀灭真菌,常用的药物有特比萘芬酊、阿莫罗芬搽剂、环吡酮胺涂剂等。
注意事项
涂药前先将病甲磨薄,疗效更好。
涂药之前应注意用温和药膏保护甲周的皮肤。
系统用药
适用于多个指(趾)甲出现了甲癣。
常用药物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注意事项:由于这类药必须达到真菌所寄生的甲板处才能发挥抗菌作用,因此需要足量、长期用药。
手术拔甲治疗
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者病甲情况复杂者。常用于单发的指(趾)甲。
方法为局部麻醉后,将患甲拔除。
预后
治愈情况
症状越轻,治疗效果越好。
年龄越小预后一般越好,年龄较大的预后则相对较差。
如果伴有其他系统疾病,或经常有甲外伤者,治疗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危害性
影响甲外观
甲癣可使甲失去光泽,表面凹凸不平,变厚、变脆、变色等,可影响外观。
影响正常功能
如果长期不治疗,发生在手指的甲癣可导致指甲甲板增厚或破坏,进而影响手指的精细动作。
引起疼痛
增厚的指(趾)甲易发生炎症反应,从而出现疼痛。
引起并发症
甲癣可能会继发嵌甲、甲沟炎、足癣甚至丹毒等并发症。部分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甲癣还可能会引起真菌扩散,或致深部真菌病。
传染
甲癣是真菌感染引起的,可传染给他人。
日常
日常管理
卫生习惯管理
避免剧烈搔抓,减少继发细菌感染。
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如手套、鞋袜,以及脸盆、脚盆、毛巾、浴巾等。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饮食管理
忌油腻、生冷以及刺激性食物。
避免饮酒。
生活管理
避免甲外伤。
选择透气的鞋。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按照医生指导治疗糖尿病以及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治疗手、足癣以及体癣等。
随着复查
定期复诊。
在治疗期间,如果症状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预防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勤洗手、勤洗脚、勤换袜,保持鞋袜干燥,有条件时可以进行暴晒。
注意环境卫生,如注重室内通风换气,经常晒被褥等。
不与他人共用生活日用品,如鞋袜、拖鞋、脚盆、毛巾等,避免感染。
手足多汗的人,勤换鞋袜,可适当用药抑制局部排汗,尤其是在夏季。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可以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利于预防甲癣。
避免与甲癣、手足癣、体癣的患者混用生活用品。避免与患者患病部位接触。
及时治疗自身其它部位的癣病,如手足癣、体癣等。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丁淑贞,戴红. 皮肤科临床护理[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3]
Nizoral (ketoconazole) Oral Tablets: Drug Safety Communication – Prescribing for Unapproved Uses including Skin and Nail Infections Continues; Linked to Patient Death. [2022-11-04] (https://www.fda.gov/Safety/MedWatch/SafetyInformation/SafetyAlertsforHumanMedicalProducts/ucm502073.htm)
[4]
Onychomycosis – Dermatologic Disorders. [2022-11-04] (https://www.merckmanuals.com/professional/dermatologic-disorders/nail-disorders/onychomycosis)
[5]
Gupta AK, Paquet M. Efinaconazole 10% nail solution: a new topical treatment with broad antifungal activity for onychomycosis monotherapy. Journal of Cutaneous Medicine and Surgery, 2014, 18(3): 151–5.
[6]
Tosti, Antonella. Onychomycosis. Medscape, 2020.
[7]
Westerberg DP, Voyack MJ. Onychomycosis: Current trend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13, 88(11): 762–7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