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神经纤维瘤病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基因缺陷导致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引起多系统损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牛奶咖啡斑、雀斑和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
存在基因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目前无特殊治疗,部分患者可手术切除
定义
神经纤维瘤病是发生于皮肤、神经系统、骨骼和内分泌系统的多系统疾病。
本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一,是基因缺陷使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的多系统损害。
多数肿瘤呈良性进展,生长缓慢。有3%~4%可发生恶变。
分型和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和基因定位,目前区分为两种神经纤维瘤病,即Ⅰ型(NFⅠ)和Ⅱ型(NFⅡ)。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又称周围型神经纤维瘤病,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皮肤孤立性或弥漫性神经纤维瘤。
发生于周围神经的限局性神经内神经纤维瘤。
累及大神经干的丛状神经纤维瘤。
巨大的软组织神经纤维瘤,或称神经瘤性象皮病。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
又称中枢型或双侧性听神经纤维瘤病。
发病情况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患病率为(30~40)/10万。
50%~70%有家族遗传史。
30%~50%为散发病例。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
患病率约为2.5/10万。
多数患者的年龄为10~30岁,部分患者发病较晚,可到60岁左右才发病。
病因
神经纤维瘤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一,是基因缺陷使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的多系统损害。
NFⅠ和NFⅡ基因的产物是肿瘤抑制因子。
当NFⅠ基因出现易位、缺失、重排或点突变,或NFⅡ基因缺失突变后,导致来源于神经嵴的细胞成分如施万细胞、黑色素细胞、神经内膜的成纤维细胞以及皮肤和神经的细胞在多个部位过度增殖,黑色素细胞功能异常而致病。
症状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皮肤症状
牛奶咖啡斑
是具有诊断性的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
大多数出生时已有,形状大小不一,边缘不整,不凸于皮面,好发于躯干非暴露部位。
牛奶咖啡斑数量在6个以上,青春期前直径>5毫米,青春期后直径>15毫米。
雀斑和色素沉着
腋窝、腹股沟(在出生时罕见,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出现)和乳房下的雀斑样或弥漫性色素沉着,以及小圆形白点也是特征之一。
雀斑的面积比牛奶咖啡斑小,出现时间晚。
神经症状
神经纤维瘤也是此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常见的神经纤维瘤有:
皮肤或皮下肿瘤
最常见,多分布于面部、头皮、颈部和胸部,具有局部侵袭的特点,可以出现骨侵蚀和疼痛,也可伴有明显的色素沉着或多毛症。
皮肤肿瘤位于皮内,形成软或硬的丘疹,大小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形状各异,无蒂或有蒂。
颜色呈肉色或紫罗兰色,丘疹顶端有黑头粉刺,按压的时候,软瘤可以陷进皮内。
皮下肿瘤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分散附着于一条神经上的硬结节,可以移动,也可以引起疼痛、压痛、放射痛或感觉异常。
一种是神经干及其分支弥漫性神经纤维瘤,常伴有皮下组织的过度生长,称为丛状神经纤维瘤或称神经纤维瘤性象皮病。
周围神经或神经根肿瘤
周围神经均可累及,马尾好发,肿瘤呈串珠状沿神经干分布,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大的肿瘤可产生压迫症状。
如肿瘤突然长大或伴剧烈疼痛可能为恶变。
颅内肿瘤
可合并脑膜脊膜瘤、多发性脑膜瘤、胶质瘤、脑室管膜瘤等,视神经、三叉神经及后组脑神经均可发生。
少数病例可有智能减退、学习困难、发育障碍和癫痫发作等。
椎管内肿瘤
脊髓任何平面均可发生单个或多个神经纤维瘤、脊膜瘤,可合并脊柱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等。
此病的神经症状主要是由中枢或周围神经肿瘤压迫引起,其次为胶质增生、血管增生和骨骼畸形所致,约50%的患者出现。
眼部症状
裂隙灯下可见到虹膜上突起的粟粒状橙黄色圆形小结节,为错构瘤,也称Lisch结节,是NFⅠ的特征性改变。
使用红外线单色光检眼镜检查可见到脉络膜补丁样改变。
上睑可见纤维软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眼眶可扪及肿块和搏动。
视神经肿瘤的最常见症状是单侧、难以纠正的视力丧失,但是也可以仅仅出现外周视野的缺损、颜色分辨困难、视神经乳头苍白或突眼。
其他系统损害
先天性骨发育异常较常见,包括脊柱侧凸伴或不伴有后凸,颅骨不对称、缺损和凹陷等。
肿瘤直接压迫可导致骨骼改变,如听神经瘤可引起内听道扩大。
脊神经瘤可引起椎间孔扩大、骨质破坏。
长骨、面骨和胸骨过度生长、长骨骨质增生、骨干弯曲和假关节也较常见。
NFⅠ可以出现高血压,偶尔有腹肌的萎缩和部分性白化病。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
神经鞘瘤
以单侧或双侧的听神经瘤最为典型,95%的患者均可发生。
可出现耳聋耳鸣、眩晕等症状,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及脑室系统。
皮肤损害
并不明显。
40%的患者出现牛奶咖啡斑,数目较NFⅠ少。
70%的患者出现皮肤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但一般不超过10个。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当皮肤出现牛奶咖啡斑、雀斑或不明原因的色素沉着等异常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神经外科
神经纤维瘤病属于多系统疾病,若出现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也可前往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建议穿宽松的衣服,方便进行检查。
神经纤维瘤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建议有本病家族史者,更应该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发现病情有变化时及早进行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肤上是否有牛奶咖啡斑?
腋窝、腹股沟和乳房下,是否有雀斑或小白点?
皮肤下是否有大小不等的皮疹结节?
是否有耳聋、耳鸣或眩晕?
病史清单
平时是否吸烟饮酒?量和频率如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神经纤维瘤病?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皮肤活检、肿瘤标志物、基因检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超声、CT检查、磁共振(MRI)。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神经纤维瘤病的家族史。
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牛奶咖啡斑等。
皮肤和皮下肿瘤:存在于躯干的粉红色纤维瘤等,可有疼痛或压痛。
可出现耳聋、耳鸣、眩晕等症状。
检查
X线片:可发现是否有骨骼异常。
椎管造影、CT及MRI:有助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听神经瘤有较大诊断价值,NFⅠ患者可见脑容量增加(巨脑)。
皮损组织病理活检:皮肤、皮下结节或神经干包块进行活检,做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基因分析:可确定NFⅠ和NFⅡ的突变类型。
诊断标准
NFⅠ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2条或2条以上可确诊:
6个或以上的牛奶咖啡斑或色素沉着斑,青春期前直径>5毫米,青春期后直径>15毫米;
腋窝或腹股沟区的雀斑;
2个或以上的任一类型的神经纤维瘤或1个丛状神经纤维瘤;
视神经胶质瘤;
2个或以上的虹膜错构瘤(Lisch结节);
特征性骨病变,如蝶骨发育不良或长骨皮质增厚伴或不伴假关节;
一级亲属有确诊的NFⅠ患者。当患儿仅有牛奶咖啡斑及雀斑时,可行基因检查辅助诊断。
NFⅡ诊断标准
满足下面其中一条就可以确诊:
影像学检查确诊双侧听神经瘤;
一级亲属有NFⅡ并有单侧听神经瘤;
一级亲属有NFⅡ和有下列中的两项:神经细胞瘤、脑膜瘤、胶质瘤和青少年后囊下晶状体混浊。
鉴别诊断
神经纤维瘤病一般需要与脑干胶质瘤、脑膜瘤、脊髓出血、脊髓梗死、脊髓硬膜外脓肿、马尾和脊髓圆锥综合征、脊髓空洞症、骨纤维结构不良综合征和局部软组织蔓状血管瘤等相鉴别。
治疗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可继续观察、手术切除或放疗,必要时还可对症进行药物治疗。
密切观察
仅有皮肤色素斑和皮下结节的患者,无需特殊治疗。
手术治疗
听神经瘤、视神经瘤等颅内及椎管内肿瘤可手术治疗。
肢体、躯干部位生长迅速并压迫邻近组织的神经纤维瘤,可手术摘除。
放疗
部分患者可用放疗。
药物治疗
癫痫发作者可用抗痫药物治疗。
预后
生存期
神经纤维瘤病一般预后良好。
大部分NFⅠ患者可以存活相当长的时间。
当合并有高血压、脊髓损害或肿瘤恶变时,总体的预期寿命将减少10~15年。
恶变与复发
多数肿瘤呈良性进展,生长缓慢。有3%~4%可发生恶变。
经过手术切除肿瘤以后,部分患者存在复发的可能。
危害性
如果肿瘤太大,可能会影响患者身体活动。
发生于面部,可影响患者容貌。
对于儿童患者,还可有以下危害:
可导致体格矮小,先天性骨发育不良等。
大约50%患儿可有学习障碍。
不足10%患儿可有智力低下。
6%~10%患儿可有惊厥。
日常
日常管理
家庭关怀
了解疾病:家人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习有关神经纤维瘤病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照顾患者。
情感支持:患者常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情绪改变,作为家人,要注意提供情感支持,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并告知治疗必要性,帮助其树立治愈信心以及乐观的生活状态。
转移注意力:家人可鼓励患者通过适量运动、看电影、听轻音乐、读书、公园散步、谈心等方式放松,促进心理健康。
生活管理
对于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复发和降低死亡的风险。
保证睡眠:患者应该多休息,确保足够的睡眠。
保持健康的体重:特别是在术后,应定期监测体重,鼓励少食多餐,必要时转诊至营养师或营养部门进行个体化辅导。
适当参与体力活动:适合患者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骑自行车、瑜伽等,可以根据自己爱好的来选择,坚持每周3~5次。
慎用保健品:从食物中获取营养,避免依赖营养保健品。
随诊复查
请务必严格遵医嘱,按照医生制定的计划,准时到医院进行复查。
若出现听力下降或异常症状,请随时就诊。
预防
神经纤维瘤病尚无标准的预防策略,鉴于其属于遗传性疾病,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做好定期体检或筛查,必要时可进行遗传咨询。
参考文献
[1]
石远凯.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五).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2]
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实用皮肤性病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
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
吕传真,周良辅.实用神经病学.4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6]
Neurofibromatosis type 2 – Treatment. [2022-11-04] (http://www.nhs.uk/conditions/Neurofibromatosis/pages/symptoms.aspx)
[7]
Lin AL, Gutmann DH.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fibromatosis-associated tumours.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3, 10(11): 616–624.
[8]
Neurofibromatosis. [2022-11-04] (https://www.orthopaedicsandtraumajournal.co.uk/article/S1877-1327(15)00017-2/fulltext)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