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骨盆骨折指外力导致的骶骨、尾骨、髂骨、耻骨、坐骨骨折
骨盆骨折表现为骨折部位肿胀疼痛、瘀斑、下肢长度不等
高能量外力导致的骨盆结构破坏为骨盆骨折的主要病因
先处理休克和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再处理骨折
定义
骨盆骨折指外力所致骶骨、尾骨、髂骨、耻骨、坐骨骨折。
骨盆为一个环形结构,是连接脊柱与下肢的主要结构。骨盆由两侧髋骨(髂骨、耻骨、坐骨)、骶骨、尾骨及其相连韧带组成。
分型
根据骨折严重程度划分
骨盆骨折的严重程度主要由血流动力学和骨盆环是否稳定决定。
骨盆环稳定指骨盆的总体形态结构未发生改变,骨折处无移位或轻微移位。
血流动力学指骨盆骨折后全身的血液情况是否受到影响,临床通常认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指低血压(收缩压≤90mmHg)需要大量输血(伤后6小时内需要输注4U以上的浓缩红细胞)和/或明显的碱缺失。
轻度
血流动力学以及骨盆环均稳定的损伤。
中度
血流动力学稳定但骨盆环不稳定的损伤。
重度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无论骨盆环是否稳定的损伤。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划分
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与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与外界相通。
根据骨折位置分类
骨盆边缘撕脱性骨折
因肌肉猛烈收缩而造成骨盆边缘肌肉附着点撕脱性骨折,骨盆环不受影响。
最常见的有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髂前下棘撕脱性骨折和坐骨结节撕脱性骨折。
多见于青少年运动损伤。
髂骨翼骨折
多为侧方挤压暴力所致,骨折处移位不明显,可为粉碎性骨折,不影响骨盆环。
骶尾骨骨折
骶骨骨折可位于骶骨翼部、骶孔处或正中骶管区,后两者损伤时可分别损伤骶神经和马尾神经。
尾骨骨折通常于滑倒坐地时发生,常伴骶骨末端骨折,一般骨折处移位不明显。
骨盆环骨折
单处骨盆环骨折不会引起骨盆环变形。
双处骨盆环骨折时常伴骨盆变形,包括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骶髂关节脱位或合并髂骨骨折,髂骨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等。
产生骨盆环骨折的暴力通常较大,往往并发症也较多。
按暴力的方向分类
侧方挤压损伤(LC骨折)
来自侧方的挤压力量造成的损伤,约占骨盆骨折的38.2%。
前后挤压损伤(APC骨折)
APC-Ⅰ型:仅有耻骨联合分离。
APC-Ⅱ型:耻骨联合分离,骶结节和骶棘韧带断裂,骶髂关节间隙增宽,轻度分离。
APC-Ⅲ型:耻骨联合分离,骶结节和骶棘韧带断裂,骶髂关节前、后方韧带都断裂,骶髂关节分离。
垂直剪力损伤(VS骨折)
通常为高处坠落伤。
混合暴力损伤(CM骨折)
通常是混合性骨折,如LC/APC。
发病情况
总体情况:骨盆骨折占骨折的3%,其中10%为骨盆环不稳定骨折。
高发人群:骨盆骨折患者通常较为年轻。年轻人的骨盆骨折主要是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引起,老年人最常见的原因是跌倒。
病因
致病原因
骨盆骨折大多数为外力作用于骨盆所致,如车祸、坠楼、地震、塌方、矿难、枪弹等可能存在直接强大外力的场景下,均可能出现骨盆骨折。
少数情况下,肌肉强力收缩可能导致肌肉附着点撕脱骨折。
外力作用方向不同可造成不同的骨折类型。
发病机制
骨盆边缘有许多肌肉和韧带附着,特别是韧带结构对维护骨盆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骨盆骨折大多是直接外力使骨盆挤压所导致的严重外伤。
骨盆骨折块移位后,常累及骨盆壁四周的动、静脉及脏器,骨盆自身血运丰富,因此在骨盆骨折后,容易发生大量出血,血液可进入腹腔内形成血腹,对患者的生命和预后影响比骨折本身的损伤更为严重。
症状
主要症状
疼痛
髋部肿胀、疼痛。
患者不敢坐起或站立。
瘀斑
当患者耻骨和坐骨骨折时,会阴出现瘀斑。
双侧下肢长度不同
骨盆骨折发生向上移位的一侧下肢长度变短。
并发症
脏器损伤
最常见为尿道、膀胱损伤和直肠、阴道损伤,患者出现相关部位疼痛、血尿、血便情况。
神经损伤
骨盆骨折通常引起腰骶神经丛与坐骨神经损伤,表现为下肢运动与感觉障碍、肌肉萎缩无力或瘫痪等。
血腹
骨盆出血后血液进入腹腔,引发血腹,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剧烈腹痛、恶心呕吐。
脂肪栓塞和静脉栓塞
骨盆骨折导致的盆内静脉丛破裂可导致脂肪栓塞,严重者出现肺栓塞,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昏迷等。
休克
重型骨盆骨折常导致大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初期患者烦躁焦虑、面色苍白、呼吸加快,随着失血量的增多,患者出现四肢湿冷、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骨科
受到外伤后,如发生髋部肿胀、疼痛不缓解或会阴出现瘀斑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果受到严重外伤,出现出血量较大、失去行动能力、昏迷、严重腹痛等紧急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多有外伤史,就医前避免自行搬运患者,以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如患者有明显外伤、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加压包扎伤口。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能坐起或站立吗?
髋部是否肿胀、疼痛?活动时是否加重?
会阴部是否出现瘀斑?
下肢有没有知觉?感觉麻不麻?
现在有没有头晕、腹痛、呼吸困难的感觉?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检查清单
X线检查、CT检查、腹部超声检查
用药清单
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诊断
诊断依据
骨盆骨折通常根据X线检查即可确诊,不需要鉴别诊断。
病史
患者通常有车祸、坠楼等暴力外伤史。
老年患者可有跌倒摔伤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局部软组织肿胀、淤血,严重者可能出现骨盆周围血肿。
双下肢可能存在长度不等。
体征
骨盆分离试验与挤压试验
医生双手撑开髂嵴,出现疼痛即为挤压试验阳性,交叉撑开出现疼痛为骨盆分离试验阳性。
骨盆骨折患者检查时偶尔会出现骨头摩擦的声音。
肢体长度测量
测量胸骨剑突与两髂前上棘之间的距离,骨盆骨折向上移位的一侧长度变短。
可测量脐孔与两侧内踝尖端之间的距离,以明确有无肢体长度缩短。
肛门指检及会阴部检查
骨盆骨折可能导致结直肠的损伤,需检查骨折块有无穿破这些结构。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了解盆骨骨折情况的必要手段,X线检查结果能够帮助确定诊疗策略。
骨盆骨折必须要拍摄骨盆前后位、入口位和出口位,有时还需要拍摄其他位置X线片。
复诊时也需要复查X线检查,了解骨折恢复情况。
X线检查是一种放射性检查。
检查时需要配合医生调整体位。
CT检查
3D-CT扫描、包括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可以用于骨盆骨折的诊断。
CT诊断对于骨盆部分区域的损伤及结构更准确,对骨盆是否稳定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增强CT可以很好地诊断骨盆骨折是否出现大出血及出血部位。
注意事项
检查前至少禁食4小时,可饮用水、牛奶、饮料等。
检查前去除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如头饰、发夹、钥匙等。
若有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和药物过敏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心功能不全者,请务必告知医生。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腹腔内脏器的损伤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整体情况。
注意事项: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检查时配合医生调整体位即可。
诊断性腹膜穿刺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以在脐以上位置,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通过穿刺液以判断是否有腹腔内出血。
注意事项:术后需关注穿刺部位是否有持续性出血、红肿、疼痛、发热等情况,如有上述表现请尽快联系医生处理。
治疗
治疗原则:先处理休克和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再处理骨折。
院前急救
当患者受到暴力外伤,先将患者带离危险区域,保证安全后切勿自行移动翻动患者,立即拨打120寻求专业急救。
现场等待急救时可以帮助固定患者臀部,在两侧膝关节之间用衬垫垫好,用条带将两侧膝关节固定在一起,减少骨折移位。
轻度骨盆骨折治疗
骨折较轻,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
适合人群:骨盆边缘性骨折、骶尾骨骨折和骨盆环单处骨折,无移位的患者。
卧床时间:3~4周。
固定
骨盆环单处骨折者可用多头带帮助骨盆环固定,减轻疼痛。
牵引
适合人群:单纯性耻骨分离且较轻的患者。
操作方法:使用骨盆带悬吊固定。
注意事项:侧方挤压损伤导致的耻骨支横形骨折不适用此方法。
中重度骨盆骨折治疗
中重度骨盆骨折往往有大出血、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并发症的危害大于骨盆骨折。
通常情况下先对骨盆进行早期固定,重点对患者进行止血治疗,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再进行骨盆内固定治疗。
骨盆的早期固定
对于骨盆环不稳定的骨盆骨折需尽快维持骨折的稳定性,减少出血。
骨盆固定方法包括骨盆带和外固定支架两类。
骨盆带
简易的骨盆带可以用普通床单包裹后用血管钳扣住打结制作,以股骨大转子为中心,包裹臀部,双膝靠拢并固定。
在早期诊疗阶段,骨盆带可以稳定骨盆,减少出血。
在患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尽早将骨盆带更换为骨盆外固定支架或进行骨盆内固定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使用骨盆带的患者,尽早将患者移离脊柱固定板,避免出现皮肤压疮。
骨盆带固定后需及时复查X线检查,避免过度包扎导致骨折端错位,包扎的持续时间不超过36小时,防止损伤部位或骨性突出部位坏死。
支架外固定
支架外固定是利用外支架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和固定的一种治疗手段。
通过软组织将钢钉、钢针等内植物穿过骨折的远端和近端,在通过连杆和固定夹将裸露与皮肤外的内植物彼此连接起来,以达到复位、固定骨折和矫正肢体畸形的目的。
支架外固定可使用前外固定架和C形钳两类,分别固定骨盆前环和后环的不稳定。
适用于紧急情况下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的临时固定,可在急诊室或手术室完成。
止血治疗
控制出血
大出血患者需要尽早使用氨甲环酸。
出现大出血的骨盆骨折患者,积极防治创伤性凝血病,常规和动态监测凝血功能,例如血栓弹力图检查,并应用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
如果持续存在大出血和创伤性凝血病,可以使用基因重组的活化VII因子。
血管栓塞术
适应证
有活动性大出血,经过大量输血、输液等支持治疗,生命体征仍不稳定者。
骨盆开放性创口出血不止,并且止血困难。
患处有明确渐进性增大的血肿,并伴有血管杂音者。
外伤后休克持续存在,患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手术方式:在血管造影设备的帮助下使用栓塞材料栓塞血管进行止血。
手术止血
对于能观察到出血的重型骨盆骨折患者,在手术室或急诊室床旁,医生会直接对开放性伤口使用纱布填塞,对于腹腔静脉丛和骨折断端出血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腹膜外填塞止血。
骨盆骨折导致腹腔内脏器损伤的概率为16%~55%,对于高度怀疑存在腹内脏器损伤的患者,需要尽快到手术室进行剖腹探查。
骨盆内固定治疗
当患者生命情况稳定,出血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将外固定支架转换为内固定,借助各种复位工具实现闭合复位、皮内固定或者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以取得更好的预后效果。
针对不同的损伤有不同的内固定措施,通常使用螺钉、钢板等骨科器械固定。
术后处理
骨盆单侧损伤,患者术后早期健侧完全负重、患侧不负重3个月。
双侧损伤则完全不负重3个月。
定期复查评估骨骼愈合情况。
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深静脉栓塞。
康复治疗
骨盆骨折愈合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原有骨结构和功能。
目前临床骨盆骨折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康复治疗、物理因子疗法等形式。
运动康复治疗
患者卧床阶段进行双下肢髋、膝关节周围肌肉收缩训练、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逐渐过渡到髋膝关节的主动活动、抗阻肌力训练等。
骨盆环稳定的患者伤后第7~10天开始在角度为60~80°的斜床上进行站立练习,骨盆环不稳定的患者在伤后第五周开始练习,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连续6~10天。
斜床站立训练后用减重步态仪训练站立和步行,数天后在平衡杆内用手支撑站立和步行或用步行架、拐杖行走,并逐渐过渡到负重行走。
具体的训练内容和强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康复医师决定。
物理因子疗法
红外线治疗能够显著缩短肿胀消退时间和骨痂生长时间、促进骨折愈合。
低频电磁治疗治疗能够促进骨折愈合,缓解肢体肿胀疼痛。
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缓解骨折患者的肢体肿胀,加速患侧肢体肌肉功能的恢复,最终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预后
治愈情况
多数无严重并发症的成人患者可在术后4~6个月正常生活工作,但重体力劳动者及高空作业者需要力量及全身情况许可后方可工作。
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及神经损伤的患者预后根据损伤程度及治疗情况决定。多半留有一定程度的残疾。尤其中重度骨盆骨折患者,治疗后残疾率高。
开放性骨盆骨折的死亡率为30%~50%,闭合性损伤的死亡率为10%~30%。
危害性
骨盆骨折治疗周期较长,因活动受限可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骨盆骨折可能造成神经损伤,可能对患者的运动功能造成影响。
骨盆骨折导致大出血及脂肪栓塞时,可能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常规护理
骨盆骨折患者恢复期间保证卧床休息,限制活动。
允许下床后,尽量使用助行器或拐杖活动,以减轻骨盆负重。
预防肺栓塞
由于长时间卧床,需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
鼓励病人勤翻身、按摩下肢。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和血脂。
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咯血、烦躁不安甚至晕厥时,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
饮食管理
合理营养,保持健康体重。
均衡饮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预防
老年人尽量避免在雨雪天气出门,穿适脚的鞋子,出门有人陪同,避免跌倒。
外出时注意安全,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高空作业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要求做,防止高空坠落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李乐之,路潜. 外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下册[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处理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2):1314-1318.
[5]
江利冰,蒋守银,赵小纲,等. 世界急诊外科学会骨盆骨折分型及处理指南[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3):268-269.
[6]
陈华,白雪东,易成腊,等. 中国骨盆骨折微创手术治疗指南(2021)[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1,23(01):4-14.
[7]
Pelvic Fractures. OrthoInfo – AAOS. 2016. https://orthoinfo.aaos.org/en/diseases–conditions/pelvic-fractures/
[8]
Pelvic Fractur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21.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30734/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