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非变应性鼻炎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非变应性鼻炎是非Ⅰ型变态反应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
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喷嚏、鼻痒等
多数情况下病因不明,排除过敏、感染等因素后确诊,环境刺激是常见诱因
主要治疗方法有避免接触刺激性因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非变应性鼻炎是指非Ⅰ型变态反应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
非变应性鼻炎属于慢性鼻炎,一般是在排除变态反应导致的变应性鼻炎后作出诊断,涵盖了多种不同的具体疾病。
分型
非变应性鼻炎根据致病因素可以分为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感染性鼻炎、药物性鼻炎等。
病因
致病原因
大多病因不明,可因内分泌失调、外界刺激因素、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导致鼻黏膜及神经更加敏感,在外界刺激下出现症状。
常见的外界刺激及危险因素
各类刺激性烟雾或尘埃:如汽车尾气、氯气、烟草烟雾、柴火燃烧烟雾等。
生活用品:比如衣物洗涤剂、发胶、乳胶、油漆、香水等。
药品和毒品: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镇静剂等。
饮食:比如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啤酒和葡萄酒等含酒精饮料,过热食物。
气候变化:突然变冷或突然变热都可能激发非变应性鼻炎症状。
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非变应性鼻炎。雌激素水平变化的情况包括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可能会增加非变应性鼻炎的风险因素
接触刺激物。
20岁以上。
女性。
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包括滴鼻剂、喷雾剂等。
职业接触烟雾,常见的有建筑材料、溶剂,以及有机物分解产生的烟雾。
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慢性疾病可能会引发或加重鼻炎。
发病机制
非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可能涉及以下过程。
神经功能紊乱
长期过度焦虑、烦躁或精神紧张,服用抗高血压药等,可以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释放乙酰胆碱等物质,可导致鼻分泌物增多。
非免疫性组胺释放
剧烈的温度变化、阳光照射、刺激性烟雾、情绪剧烈变化,可以使特定细胞释放组胺,引起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
其他
体内某些因子增多,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等增多,可释放细胞毒素,破坏黏膜上皮,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相关症状。
症状
男女均可发病,一般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环境因素如温度、气压、刺激性气体等均可激发鼻部症状。
常见症状
可能以其中一种症状为主,可常年出现。与常见的变应原,特别是气传花粉的播散期没有关联。
流鼻涕。
打喷嚏。
鼻塞。
鼻痒。
并发症症状
非变应性鼻炎可能会出现慢性鼻窦炎、中耳炎、嗅觉丧失、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并发症。
慢性鼻窦炎:鼻窦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发生肿胀,表现为鼻塞、流涕、头面部胀痛、嗅觉障碍等。
中耳炎:联通中耳和鼻咽侧壁的咽鼓管出现功能障碍,可引发中耳炎,表现为听力减退、耳鸣、耳痛、耳闷感等。
嗅觉丧失。
哮喘:呼气时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气流通过狭窄气道时发出的特殊声音),还可能同时出现气促、胸闷或咳嗽。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夜间出现打鼾、呼吸暂停、憋醒等,白天嗜睡、疲倦乏力、头晕头痛等。
就医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如果出现流鼻涕、打喷嚏、鼻塞、鼻痒等症状,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保持鼻腔清洁,可先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鼻,但切忌挖鼻孔、用力擤鼻及一起擤两个鼻孔。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是否有鼻塞?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歇性的?
是否有流涕、打喷嚏、鼻痒等症状?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病史清单
是否得过鼻窦炎或急性鼻炎?
是否长期接触各类刺激性烟雾或尘埃?
检查清单
鼻内镜、血常规、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鼻窦CT
用药清单
鼻用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
鼻用抗组胺药: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左卡巴斯汀等鼻喷雾剂
鼻用减充血剂: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盐酸麻黄碱滴鼻液、盐酸萘甲唑啉滴鼻液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没有明确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能长期焦虑、紧张等。
临床表现症状
可以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常在温度、情绪、刺激性气体等刺激下出现。
鼻前镜、鼻内镜等检查可以发现鼻腔黏膜水肿、充血,鼻腔内可有水样或黏液样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
变应性鼻炎相关检查,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都无异常。血常规也没有白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异常等变化。可以排除变态反应、感染等情况。
鉴别诊断
非变应性鼻炎主要需要与变应性鼻炎鉴别。
相同点:都可能会出现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症状,鼻黏膜可出现水肿。
不同点:非变应性鼻炎皮肤点刺试验呈阴性、血清特异性IgE不高;变应性鼻炎皮肤点刺试验可有阳性结果,血清特异性IgE增高。变应性鼻炎可能可以找到明确的变应原,有的呈季节性发作;非变应性鼻炎多在外界刺激下发作,呈常年性。
治疗
非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包括避免接触刺激性因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避免接触刺激性因素
保持情绪稳定,适度克制剧烈情绪,防止情绪剧烈变化。
戴口罩可以有效地避免吸入刺激性烟雾。
不接触能诱发疾病的食品、药品、生活用品,药品可以请医生寻找合适的代替品。
不要突然进入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以防温差过大诱发疾病。
药物治疗
鼻内糖皮质激素
可用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福莫特罗等,有较强的局部抗炎作用,缓解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
注意局部刺激、鼻出血、黏膜溃疡等不良反应。
有些鼻喷雾剂为非处方药,可在药店买到,建议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用药。
抗组胺药物
可用盐酸左卡巴斯汀、氮䓬斯汀、左西替利嗪等,有局部抗炎作用,缓解流涕、喷嚏、鼻痒等症状。
注意本类药常见嗜睡、困倦等不良反应,司机或操作机械者慎用。
鼻内抗胆碱能药物
可用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等,主要抑制鼻黏膜腺体分泌,改善通气,用于鼻内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疗效不加的情况。
注意口干、干咳、喉部不适等不良反应。
鼻用减充血剂
可用羟甲唑啉等黏膜收缩剂,缓解鼻塞症状。
但应注意不能长期使用,连续使用不要超过7天,否则可导致药物性鼻炎。
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
用于鼻腔冲洗,减轻刺激,辅助治疗。
抗感染药物
对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炎,可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注意合理应用。
用药提示:由于个体临床症状表现的差异,以上药物可视疾病具体表现组合使用,或以使用某种药物为主。例如,以鼻塞为主者宜首选鼻内糖皮质激素,以流涕为主者宜首选抗胆碱能药物。
手术治疗
适应证:手术治疗的适合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好的人。
手术方法:包括下鼻甲成形术、鼻腔副交感神经切断术等。
手术目的:有助于解除鼻塞,减轻喷嚏、流涕等症状。
手术有一定风险,可能出现术后并发症,需要医生谨慎选择。
其他
可以使用激光、射频等,对特定的黏膜等进行减容,帮助减轻症状。不建议过度损伤鼻黏膜特别是下鼻甲表面黏膜。
鼻腔冲洗可以减轻鼻塞等不适,但不当操作可能会引起呛咳,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操作。
预后
治愈情况
非变应性鼻炎经过治疗,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除。
危害性
流鼻涕、打喷嚏、鼻塞、鼻痒等,可影响正常学习、工作、生活。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慢性鼻窦炎等并发症。
日常
日常生活
适当克制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防止情绪剧烈变化。
避免吸入刺激性烟雾,比如汽车尾气、氯气、烟草烟雾、柴火燃烧烟雾等,可以佩戴口罩,必要时可以戴防护面具。
不接触能诱发疾病的食品、药品、生活用品,药品可以请医生寻找合适的代替品。
温差过大可能会诱发疾病,不要突然进入。
避免使用或接近会引起变应性鼻炎的香水等。
远离容易引起喷嚏、流涕症状的物品。
不要过度使用减充血剂。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鼻腔冲洗,学会后可以在家自行冲洗。常用的冲洗剂有生理盐水、生理性海水等,自行配置时要使用无菌容器、无菌水。
术后饮食
全麻术后4小时内禁食。
术后1~2天遵医嘱进半流质,如稀粥、煮得软烂的面条、蒸鸡蛋羹等,一周内应以软食为主。
术后一个月后可恢复正常饮食,并严禁吸烟、饮酒。
忌辛辣、刺激、坚硬的食物:如辣椒、咖喱、咖啡,粗粮饭、芹菜、萝卜等。
注意观察鼻部、口腔分泌物情况:若出血较少或痰中带血,一般可不予特殊处理;若出血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可能需再次行手术止血。
日常饮食
细嚼慢咽,不吃烫、冷、硬的食物,忌油腻、忌辛辣、
戒烟戒酒;咖啡、浓茶须适量。
肉蛋奶类搭配合理。
蔬菜水果须有适当占比,保证维生素的合理摄入。
每日适量饮水。
预防
非变应性鼻炎的预防主要是预防复发,预防措施与日常生活中的措施相似,都是要避免接触相关诱因。
参考文献
[1]
孙虹,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
Scadding GK, Kariyawasam HH, Scadding G, et al. BSACI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llergic and non‐allergic rhinitis (Revised Edition 2017; 2007)[J].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2017, 47(7): 856-889.
[4]
Hellings, PW, Klimek, L, Cingi, C, et al. Non‐allergic rhinitis: Position paper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J].Allergy.2017;72:1657‐1665. https://doi.org/10.1111/all.13200
[5]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6]
田道法,李云英.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M]. 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
熊方武,余传隆,白秋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化学药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9]
Adams KE, Rans TS. Adverse reactions to alcohol and alcoholic beverages.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2013, 111(6): 439–45.
[10]
Cardet JC, White AA, Barrett NA, Feldweg AM, Wickner PG, Savage J, Bhattacharyya N, Laidlaw TM. Alcohol-induced respiratory symptoms a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aspirin 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 2014, 2(2): 208–13.
[11]
Troullos E, Baird L, Jayawardena S. Common cold symptoms in children: results of an Internet-based surveillance program.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14, 16(6): e144.
[12]
Millqvist E. TRP channels and temperature in airway disease-clinical significance. Temperature, 2015, 2(2): 172–7.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