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增生引起排尿障碍的良性疾病
可出现排尿困难和尿频、尿急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性激素平衡失调有关
无症状者定期观察,有症状者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前列腺增生,医学上规范名称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男性中老年良性疾病。
前列腺是男性的一个腺体,位于膀胱下方并包绕着尿道。前列腺和附近的精囊产生大量的液体,构成男性精液的一部分。
年轻人的前列腺为胡桃大小,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增大,压迫到尿道,并影响尿液的排出及膀胱功能。
中老年男性出现前列腺间质和腺体增生,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膀胱出口梗阻,引起排尿障碍和尿频、尿急等症状。
发病情况
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一般在40岁以后发病,60岁男性发病率大于50%,80岁时高达83%。
病因
致病原因
一般认为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必须具备2个条件:老龄及有功能的睾丸。但确切病因仍不明确,可能和以下因素相关:
性激素与睾丸内非雄性激素物质的作用
雌激素:男性年龄超过50岁后,体内雌激素浓度明显升高,会造成老年期雌/雄激素比例失调,这可能是前列腺增生的病因之一。
睾丸内非雄激素类物质:男性睾丸中可产生一种非雄激素睾丸因子,并参与前列腺增生的发生。
间质-腺上皮相互作用
正常情况下,前列腺间质细胞的某些分泌蛋白可以调解节腺上皮细胞的分化,当缺乏某些抑制细胞增殖的间质成分时,就会发生前列腺增生。
生长因子的作用
前列腺组织中肽类生长因子有两类:刺激前列腺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和抑制前列腺细胞生长的生长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当这些因子异常表达时,会引起前列腺增生的发生。
细胞增殖与凋亡
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平衡性被破坏。前列腺增生与细胞凋亡减少有关。
基因和家族因素
前列腺增生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与前列腺增生的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高龄。
有一定家族倾向,与遗传有关。
症状
主要症状
主要表现为下尿路症状,包括储尿期症状、排尿期症状及排尿后症状。
储尿期症状
尿频是最常见的症状。
开始时是夜晚上厕所的次数增多,随后白天也出现尿频。
排尿时间间隔短,时时有尿意。
随着病情加重,出现尿急、尿痛。
排尿期症状
排尿困难是最重要的症状。
初期的表现是有尿意后需要等待些许时间才能排出尿液。
后期表现为尿液线变细、变短,更可能会尿不成线,排尿时间延长。
排尿后症状
排尿终末,常需要用力并增加腹压帮助排尿,有尿不尽感。
尿后滴沥状。
并发症
血尿
前列腺腺体增生后会牵拉腺体表面黏膜上的毛细血管,如血管破裂,会导致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的出现。
急性尿潴留
在气候变化、劳累、饮酒、便秘、久坐等情况下,前列腺突然充血、水肿导致急性尿潴留,患者不能排尿,膀胱胀满,下腹疼痛难忍。
尿路感染
下尿路(膀胱和尿道)发生梗阻时,会出现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会加重。
膀胱结石
下尿路(膀胱和尿道)梗阻会使得膀胱残余尿液长期存在,而尿液中的晶体会沉淀导致结石。如果合并膀胱内感染,会增加结石形成的机会。
肾功能损害
高压性慢性尿潴留患者严重的时候会导致肾衰竭和尿毒症。
腹压增高继发疾病
腹压增高会出现排尿困难,压迫直肠静脉,更可能导致腹股沟疝、脱肛等的发生。
就医
就医科室
泌尿外科
如果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不畅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如同时伴有勃起功能障碍和早泄等症状,可以去男科就诊。
男科
如果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不畅,如同时伴有勃起功能障碍和早泄等症状,可以去男科就诊。
急诊科
当患者膀胱内充满尿液却无法排出,下腹疼痛难忍时,建议到急诊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以夜尿或尿频为主的下尿路症状患者,就医前建议记录三天排尿日记。
记录排尿次数、实际排尿时间、每次尿量、伴随排尿症、饮水量等。
排尿日记有助于判断尿次、频率与饮水量的关系,排尿次数是白天多还是夜间多。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夜尿的次数是否变多?是否出现尿急和尿失禁的情况?
尿线有没有变细?排尿是否无力?
是否出现排尿困难?
排尿后是否会滴沥?
病史清单
是否做过盆腔手术?
是否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或脑卒中?
是否患有糖尿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血肌酐
影像学检查:前列腺B超、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尿道造影、尿道膀胱镜检查
功能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者包装,可携带就医
5α还原抑制剂:度他雄胺、非那雄胺等
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多沙唑嗪、特拉唑嗪、阿夫唑嗪等
M受体阻滞剂:托特罗定、奥西布宁、索利那新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手术史、外伤史,尤其是盆腔手术或外伤史。
患有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或脑卒中等)。
药物史,近期可能服用了影响膀胱出口功能的药物。
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失禁、排尿无力、尿后滴沥等症状。
直肠指诊
在膀胱排空后进行直肠指诊。
了解前列腺的大小、形态、质地、有无结节及压痛、中央沟是否变浅或消失以及肛门括 约肌张力情况。
对前列腺的体积进行初步评估,但判断不够精确。
是前列腺癌的重要筛查手段。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IPSS评分是量化前列腺增生下尿路症状的方法。
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判断BPH病人症状严重程度的有效手段。
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表
在最近的一个月,您是否有以下症状? | 无 | 出现1次 | 出现2次 | 出现3次 | 出现4次 | 出现5次 | 症状评分 |
---|---|---|---|---|---|---|---|
1.是否经常有尿不尽感? | 0 | 1 | 2 | 3 | 4 | 5 | |
2.两次排尿间隔是否经常小于两小时? | 0 | 1 | 2 | 3 | 4 | 5 | |
3.是否曾经有间断性排尿? | 0 | 1 | 2 | 3 | 4 | 5 | |
4.是否有排尿不能等待现象? | 0 | 1 | 2 | 3 | 4 | 5 | |
5.是否有尿线变细现象? | 0 | 1 | 2 | 3 | 4 | 5 | |
6.是否需要用力及使劲才能开始排尿? | 0 | 1 | 2 | 3 | 4 | 5 | |
7.从入睡到早起一般需要起来排尿几次? | 0 | 1 | 2 | 3 | 4 | 5 |
注:总分0~35分:轻度症状0~7分;中度症状8~19分,重度症状20~35分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通过尿液分析了解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感染时可见血尿、蛋白尿及尿糖。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血清PSA是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较敏感的肿瘤标记物,但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均可导致PSA水平的升高。
若TPSA(总PSA)>10ng/ml时,往往提示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较大。
血肌酐
目的是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出现膀胱出口梗阻,引起肾功能损害,血肌酐升高。
影像学检查
前列腺超声检查
是目前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可以精确地了解前列腺的形态和体积。
通过测定残余的尿液量,计算前列腺的体积。
静脉尿路造影检查
有血尿、泌尿系统感染、尿石症的患者可进行此项检查。
当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时,禁止做此项检查。
尿道造影
怀疑尿道狭窄时,如曾有过尿道外伤史,可做此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
需评估膀胱的功能或需要判断引起膀胱出口梗阻的原因时,可进行此检查。
尿道膀胱镜检查
怀疑患者合并尿道狭窄、膀胱内占位性病变时,可做此项检查。
会显示尿道和膀胱内壁结构,可帮助诊断是否存在息肉、狭窄、异常增生以及其他问题。
鉴别诊断
部分前列腺增生病史及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加以鉴别。
前列腺炎
相似点:尿频。
不同点:前列腺炎的患者是成年男性人群,以50岁以下的男性为主;前列腺增生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为主。前列腺炎主要是细菌感染所致,可通过化验前列腺液进行确诊。前列腺增生可通过前列腺B超进行确诊。
前列腺癌
相似点:均有下尿路症状(指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和尿不尽感等)。
不同点:前列腺癌发病年龄偏大(70~80岁),且血清PSA明显升高。
膀胱颈挛缩
相似点:排尿困难。
不同点:前列腺增生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而膀胱颈挛缩多见于40~50岁人群。膀胱颈挛缩患者的梗阻症状比较明显,早期会出现排尿困难;而前列腺增生患者有膀胱刺激(尿频)和梗阻(排尿困难)症状。确诊依赖尿道膀胱镜检查。
神经源性膀胱
相似点:尿频、尿急、夜尿次数增多。
不同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多有明显的神经损害病史和体征,会出现下肢无感觉、频繁排便;前列腺增生无类似表现。通过前列腺B超会发现,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前列腺会变大,而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前列腺不一定变大。
治疗
治疗目的: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防治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并发症。
治疗原则:医生根据年龄、症状评分、前列腺体积、尿流率及是否有前列腺增生的并发症,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对于轻度下尿路症状(IPSS≤7),或者中度以上症状(IPSS≥8)但生活质量未受到明显影响者,可以仅观察等待。
对于有中重度下尿路症状并对生活质量有明显的影响时,需要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一般治疗
等待观察
观察等待是良性前列腺增生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的指导、定期监测、合并用药的指导等。
适应证:轻度下尿路症状(IPSS≤7)的、或者中度以上症状(IPSS≥8)但未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用药指导:避免应用扩张血管药物和抗组胺药物;精神病类药物、平喘类药物和胃肠解痉镇痛类药物等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调整以减少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减少治疗高血压的利尿药对排尿的影响。
定期监测:观察开始后第6个月进行一次监测,往后每12个月复查一次。
如果观察期间出现下尿路症状(指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和尿不尽感等症状)加重者,须及时去看医生更换治疗策略,如进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主要目的是缓解下尿路症状,可延缓前列腺增生的发展进程,防止并发症。
适应证
梗阻程度较轻,还未出现前列腺增生的并发症。
心脏、肺部、肾脏功能较差,无法耐受手术。
不愿手术治疗。
常用药物
α受体阻滞剂
减低前列腺和膀胱颈的张力,缓解膀胱梗阻,改善膀胱刺激症状。
不会对前列腺体积造成影响。
常用药物:坦索罗辛、萘哌地尔、赛洛多辛、多沙唑嗪、阿夫唑嗪、特拉唑嗪。
常见不良反应:头晕、头痛、乏力、困倦、直立性低血压、射精异常等。
5α还原酶抑制剂(5-ARIs)
对于前列腺体积较大和血清PSA水平较高的患者,此药物疗效更好。
长期疗效较好,效果持续稳定。
常用药物:非那雄胺、度他雄胺等。
常见不良反应:勃起功能障碍、射精异常、性欲低下、男性乳房女性化、乳腺痛等。
M受体拮抗剂
可降低膀胱敏感性,改善患者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
常用药物:托特罗定、奥西布宁、索利那新。
不良反应有口干、头晕、便秘、排尿困难和视物模糊等,多发生在用药2周内和年龄>66岁的患者。
尿潴留、胃潴留、闭角型青光眼及对M受体拮抗剂过敏者禁用。
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
增加细胞内单磷酸环鸟苷,降低逼尿肌张力。药物有他达拉非。
用于中度下尿路症状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伴有勃起功能障碍的BPH患者更为适合。
同时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患者禁忌使用,低血压、明显的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该药。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尿路梗阻,避免和减缓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前列腺增生手术越来越趋于微创化,绝大多数手术都能经尿道完成,术后无刀疤。部分手术甚至可以进行日间手术,术后恢复普遍较快。
适应证
出现中重度下尿路症状,对生活质量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
药物治疗的疗效不好,或不愿意长期用药物治疗者。
残余尿量经常在60ml以上者。
由于前列腺增生而出现以下并发症
反复出现尿潴留。
反复出现血尿。
反复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伴发膀胱结石。
出现继发性上尿路积水(伴或不伴肾功能损害)。
手术方式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或等离子切除术
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历史悠久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长期以来一直是前列腺增生微创治疗的金标准。
适用于前列腺体积小于80ml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经验丰富的医师也可以使用该技术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
等离子切除相比传统电切术,液体吸收量少,对于心脏、肺部、肾脏功能较差等全身情况不良者比较安全。
有较多优点,较轻的痛苦程度、不存在手术切口、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较快等。
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或切除术
利用钬激光对前列腺组织进行完整剥离、汽化或切割。
适用于各种腺体体积的前列腺增生患者,HoLEP适合前列腺体积偏大的患者。
术后创面出血量少,止血效果较好,住院时间短,治疗安全有效。
近年发展较快,手术医生的经验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绿激光(KTP激光)汽化或切除术
术中创面凝血彻底,手术前不需要停用抗凝剂,尤其适用于高龄、高危的前列腺增生患者。
前列腺体积的大小、有无急性尿潴留,都不会影响疗效。
IPSS评分、排尿后残余量在术后均发生了明显改善。
在止血性能上有较好的安全性,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微创前列腺悬扩术
手术创伤小,可以局麻门诊完成该类手术。
适用于要求保留保留射精功能,前列腺<70ml且没有中叶增生的患者。
可较大程度上保留患者性能力,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
可能会出现如血尿、尿急等并发症,会在进行手术后四周内消失。
前列腺支架
仅适用于反复尿潴留但不能进行手术的高危患者。
常出现支架移位、闭塞等并发症。
经尿道前列腺切开术(TUIP)
适用于前列腺体积小于30ml,且无中叶增生的的患者。目前临床较少开展。
与TURP相比,此方式术后并发症更少,需要输血的危险性降低,逆行射精率低,实施手术和住院的时间均变短。但远期来看,和TURP相比复发率和再次手术率升高。
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
直接通过开放手术摘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
目前主要适用于前列腺体积大于80ml,尤其在没有双极等离子系统或钬激光等医疗设备的时候,首选此方法。术后创伤大,恢复较慢。目前临床较少开展。
其他手术:
包括前列腺气囊扩裂术、水蒸气前列腺汽化术、各类不同波段激光的汽化消融和切除等,各类术式都各有利弊,建议和主诊医师进行充分沟通后再选择。
术后注意事项
多摄入水分,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的发生。
若没有出血,早期应下床保持一定的活动量。
预后
治愈情况
无症状且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小的患者,定期复查前列腺增生有无进展和恶变。
有症状者用药物治疗后,可改善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防止并发症。
症状严重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可减轻下尿路症状,减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危害性
前列腺增生患者会出现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
前列腺增生可能会导致血尿、生殖道感染、肾脏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改变饮食习惯,避免或减少咖啡因、酒精、辛辣等食物的摄入。
合理液体摄入,适当减少睡前喝水量,但每日饮水总摄入量应多于1500ml。
减少抽烟次数,最好戒烟。
卫生管理
优化排尿习惯,进行膀胱训练。应适当憋尿,目的是增加膀胱的容量和延长排尿的间歇时间。
控制性生活的次数,既不纵欲也不过度禁欲,最好是每月1~3次。性生活后宜用温水洗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尿道压迫症状,让前列腺充血尽快减轻、消退。
运动管理
增加锻炼时间,以每周150分钟中高强度为宜,强度以锻炼后感到轻微的疲惫感为宜。
手术治疗后何时开始活动可以询问医生,术后早期应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
心理支持
接受健康教育,了解前列腺增生相关知识,不过分夸大疾病的危害,以增强治愈的信心。
进行精神放松训练。把注意力从排尿的欲望中解脱出来。有困扰及时寻找亲友及专业医生的帮助。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夜尿次数是否变多。可写排尿日记,记录白天和夜间的排尿次数,以及排尿频率,有助于鉴别夜间多尿和饮水过量。
注意是否出现排尿困难。
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定期复查可了解到疾病是否进展、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情况,发现早期前列腺肿瘤,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时间
观察等待和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开始后第6个月进行第一次复查,以后根据情况3~6个月或每年复查一次。
接受各类外科治疗的患者,应在术后第1个月时进行第一次复查,术后3个月第二次复查,后续每年一次。
复查时需做的检查项目
超声检查、直肠指诊和血清PSA测定,必要时需要前列腺增强磁共振检查。
预防
前列腺增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很难有效预防,但以下措施可降低发病风险。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上以清淡为主。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减少饮酒的量和频率。
白天多饮水,夜间适当减少。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尽量做到早睡早起,最好不要熬夜。
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如饭后1小时快走。
适度休息,不可过度劳累。
避免久坐,每一个小时就要站起来走动。
不可长时间憋尿,一定要做到有尿就排。
保持会阴部的清洁与卫生,勤换洗内裤。
做好保暖工作,避免会阴部受凉。
参考文献
[1]
黄健. 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2]
叶章群,周利群. 外科学泌尿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
郭震华,那彦群. 实用泌尿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
Lerner Lori B, McVary Kevin T, Barry Michael J, et al. Management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Attributed to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UA GUIDELINE PART I-Initial Work-up and Medical Management. J Urol, 2021, 206: 806-81.
[5]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TURP) – Risks. nhs.uk. 24 October 2017. Retrieved 8 March 2020. https://www.nhs.uk/conditions/transurethral-resection-of-the-prostate-turp/risks/
[6]
Blankstein U, Van Asseldonk B, Elterman DS. BPH update: medical versus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Urology. 2016, 23 (Suppl 1): 10–5.
[7]
Eid K, Krughoff K, Stoimenova D, Smith D, Phillips J, O’Donnell C, Barqawi A. Validation of the Urgency, Weak stream, Incomplete emptying, and Nocturia (UWIN) score compared with the 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Symptoms Score in assessing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Urology. 2014, 83 (1): 181–5.
[8]
Franco JV, Garegnani L, Escobar Liquitay CM, Borofsky M, Dahm P. Transurethral microwave therm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in men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1, 2021(6): CD004135.
[9]
Gacci M, Ficarra V, Sebastianelli A, Corona G, Serni S, Shariat SF, et al. Impact of medical treatments for male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due to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on ejaculatory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14, 11(6): 1554–66.
[10]
Hwang EC, Gandhi S, Jung JH, Imamura M, Kim MH, Pang R, Dahm P. Naftopidil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compatible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8, 2018 (10): CD007360.
[11]
Kim EH, Larson JA, Andriole GL. Management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Review). 2016, 67: 137–51.
[12]
Parsons JK.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nd Male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Current Bladder Dysfunction Reports. 2010, 5 (4): 212–218.
[13]
Pattanaik S, Mavuduru RS, Panda A, Mathew JL, Agarwal MM, Hwang EC, et al.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 for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consistent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8, 2018 (11): CD006008.
[14]
Prieto, Jacqui A.; Murphy, Catherine L.; Stewart, Fiona; Fader, Mandy. Intermittent catheter techniques, strategies and designs for managing long-term bladder condition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1, 2021 (10): CD006008.
[15]
Roehrborn CG, Barkin J, Tubaro A, Emberton M, Wilson TH, Brotherton BJ, Castro R. Influence of baseline variables on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after combined therapy with dutasteride plus tamsulosin or either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nd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4-year results of the CombAT study. BJU International. 2014, 113 (4): 623–35.
[16]
Sarma AV, Wei JT. Clinical practice.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nd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367 (3): 248–57.
[17]
Silva J, Silva CM, Cruz F. Current medical treatment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BPH: do we have a standard?. Current Opinion in Urology. 2014, 24 (1): 21–8.
[18]
Silva V, Grande AJ, Peccin MS. Physical activity for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secondary to benign prostatic obstruction”.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9, 4 (4): CD012044.
[19]
Wang Y, Bao Y, Liu J, Duan L, Cui Y. Tadalafil 5 mg Once Daily Improves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and Erectile Dys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2018, 10 (1): 84–9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