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脑血栓形成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脑血栓形成是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常见偏瘫、偏盲、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记忆障碍、头晕等症状
主要由动脉壁病变、血液成分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导致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脑血栓形成是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血栓形成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局部脑组织急性血液供应中断,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发病情况
脑梗死分为三种主要病理学类型,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的脑梗死。
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占70%~80%,急性期病死率为5%~15%。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占全部急性脑梗死的80%~90%。
病因
致病原因
血管管壁病变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较少见的病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动脉炎、血管异常(如先天性动脉瘤)等。
血液成分异常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脂血症等疾病均可使血液黏度增高,血液淤滞,进而引起脑血栓形成。
血流动力学异常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当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脱水、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时,可导致灌注压下降,有利于脑血栓形成。
高危因素
高龄。
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
长期吸烟、大量饮酒。
肥胖和超重。
缺乏运动。
有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心脏疾病。
症状
可因病灶的部位及大小不同,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症状。
主要症状
病情较轻者可出现一过性黑矇、头痛、眩晕、突然跌倒等轻微症状,多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可能会持续不缓解,甚至逐渐加重,出现以下症状。
言语障碍
言语不流利、说话不清楚。
说话声音小、语调低。
严重者无法说话。
记忆障碍或精神改变
记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如刚刚发生的事情记不起来、计算能力下降。
精神改变,表现为性格突然改变,如以前性格开朗者突然变得沉默寡言。
意识障碍
神志不清,呼唤无应答。
全身抽搐。
咽反应消失表现
饮水呛咳。
吞咽困难。
视觉障碍
视野受损,面前的物体只能看见一部分。
视物模糊,甚至视力丧失。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身体一侧对各种感觉或刺激(痛温觉、触觉等)不产生知觉。
一侧上下肢出现运动障碍,有时伴有面肌和舌肌的瘫痪。
并发症
应激性溃疡
脑血栓引起脑梗死后身体可处于应激状态,应激因素影响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应激性溃疡。
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
压疮
好发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
长期受压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出现按压后不褪色的红斑。
严重者局部可出现水疱、脓性分泌物增多、疼痛等。
尿路感染
好发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患者。
常伴有尿频、尿急和尿痛。
吸入性肺炎
好发于吞咽困难的老年人。
表现为持久性咳嗽和反复出现的肺炎症状,可伴营养不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导致下肢血液不畅及血液本身呈高凝状态者易发。
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压痛和发热等。
肺栓塞
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及气促、胸痛、晕厥、烦躁不安、濒死感、咯血、发热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反复出现言语不清、视物模糊、视野受损(面前的物体只能看到一部分)、头晕、饮水呛咳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面瘫、昏迷、全身抽搐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若患者全身抽搐,应移开周围危险物品,不可强行撬开口腔或在患者嘴里塞毛巾、筷子等。
特别提示: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肢体活动有问题吗?走路腿有劲吗?
是否出现头晕、头痛?
看东西清楚吗?
是否存在吞咽困难、饮水呛等情况?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
是否有长期吸烟、饮酒史?
检查清单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数字减影、头颈部CT血管造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
用药清单
降压药物:呋塞米、硝苯地平、美托洛尔、卡托普利、氯沙坦
降糖药物:格列本脲、二甲双胍、阿卡波糖
其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依达拉奉、洛伐他汀、巴曲酶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疾病等病史。
有长期吸烟、饮酒史。
临床表现
轻者可出现一过性黑矇、头痛、眩晕、突然跌倒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说话不清楚、记忆障碍、饮水呛咳、偏瘫、偏盲、面瘫、昏迷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糖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测定、血脂检查、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氧饱和度等。
有利于及时发现危险因素,评估身体整体情况,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部分项目可能需要定期检查,以便监测身体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
可明确脑血栓形成部位、脑梗死范围等情况。常用检查项目如下。
头颅CT扫描
发病24小时内一般无梗死灶,但可以排除脑出血及颅内肿瘤,有助于早期确诊。
发病24小时后可见梗死灶,在CT显示低密度病灶。
头颅磁共振检查
可在发病数小时后,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弥散受限的病变区域。
可发现脑干、小脑梗部位梗死及小灶梗死。
有助于排除脑出血、颅内肿瘤及血管畸形等。
注意事项
检查时应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金属首饰、带有金属纽扣配件的衣物。
有义齿(假牙)、体内有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物者,要咨询医生能否进行MRI检查。
超声检查
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
可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闭塞。
可评估侧支循环及监测微栓子,评估脑血液循环状况。
其他影像学检查
包括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动脉成像(MRA)、X线检查等。
可显示脑部大动脉的狭窄、闭塞和其他血管病变。
鉴别诊断
脑出血
相似点:均有头晕、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
不同点:脑出血多于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头颅CT可清晰、准确地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脑水肿等情况,有利于疾病鉴别。
颅内占位性病变
相似点:均可出现头晕、肢体瘫痪等症状。
不同点:颅内占位性病变以颅内肿瘤、脑脓肿、脑囊肿最为常见,虽可急性发作,但多为慢性、渐进性病情发展。头颅CT扫描、MRI等可见颅内占位,有助于疾病鉴别。
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
相似点:均有意识障碍、头晕、侧肢体偏瘫等症状。
不同点: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多有头部外伤史,多呈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诊断。
治疗
应根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症状较轻者多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治疗,但应引起重视,定期随访观察。
除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外,患者还需注重康复治疗,以恢复言语功能、认知功能等。
一般治疗
吸氧与呼吸支持
必要时吸氧,以维持氧饱和度>94%。
对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等病情危重患者或有气道受累者,需要给予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轻症或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营养支持
吞咽困难的患者应注意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对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可使用营养补充剂。
不能正常经口进食者,可采取鼻饲;持续时间长者(>2~3周),可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补充营养。
积极治疗原发病
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动脉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脂血症等原发疾病。
药物治疗
静脉溶栓
符合溶栓适应证,在溶栓时间窗内,会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是目前恢复血流最主要的措施。
主要溶栓药为阿替普酶(rt-PA)和尿激酶。
发病3小时内或3~4.5小时,尽快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
发病6小时内无法应用阿替普酶(rt-PA)时,可能会用尿激酶。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可预防新血栓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增殖、扩展,避免症状加重。
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但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
抗凝药物
合并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者,需要用预防剂量的抗凝药物治疗。
医生在严格观察出血、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时间后,大多会先给予肝素钙治疗,也可能选用双香豆素乙酯,剂量会随时调整。
神经保护剂
包括钙通道阻滞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自由基清除剂、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节苷脂等神经保护剂。
常用药物有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
调整血糖药物
血糖过高时,可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调整;急性期可给予胰岛素调整血糖。
血糖过低时,可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等。
降血脂药
可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有助于改善预后、预防疾病复发。
常用他汀类药物,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乏力、胃肠道症状等。
降纤治疗药
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
常用药物有巴曲酶、降纤酶和安克洛酶等。
其他治疗药物
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是近年国内开发的两个新药。
对脑缺血和微循环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手术治疗
适用于脑梗死面积较大,出现了严重的意识障碍,危及生命时。
常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等。可以减轻血栓对血流的阻塞,增加脑部的血流量。
康复治疗
脑血栓形成患者可针对以下几方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以尽量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运动功能障碍
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
肌肉痉挛和挛缩可通过抗痉挛肢位、关节活动度训练、伸展、夹板疗法等方法治疗。
感觉障碍
可采用特定感觉训练和/或感觉关联性训练,以提高其触觉和肌肉运动知觉等感觉能力。 
如使用疼痛、触觉刺激,冰-温水交替温度刺激,选用恰当的姿势对实物进行触摸筛选等。
采用经皮电刺激联合常规治疗,可能提高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能力。
认知障碍
推荐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康复训练,来全面提高认知功能。
语言障碍
针对存在交流障碍的患者,需针对语音和语义障碍进行治疗,早期可给予相应的简单指令训练、口颜面肌肉发音模仿训练、复述训练。
口语理解严重障碍的患者,可以试用文字阅读、书写或交流板进行交流。
构音障碍
可采用降低语速、用力发音、手势语等训练方法。
预后
治愈情况
脑血栓形成预后与梗死部位、梗死面积等因素有关。
轻者预后较好,症状多可自行缓解,但易复发。
严重者预后较差,甚至可危及生命。
危害性
脑血栓形成可导致偏瘫、偏盲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
部分患者由于瘫痪而长期卧床,可能会引发肺栓塞、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平衡膳食,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合理,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体重。
多用蒸、煮、拌、水溜、煨等少盐少油烹调方式,易于消化和吸收。
如果伴有糖尿病,则不可吃含糖量过高的水果。
不宜吃含盐高的菜品或腌制品,如咸肉、咸菜、熏酱食物等。
不宜摄入辛辣食物及及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
禁止饮酒。
针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可将固体食品改为泥状或糊状,或留置鼻饲管。
运动管理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视个人病情进行运动训练。
训练时需要有家人陪伴,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发生。
保证训练环境安全,训练时要移开周围尖锐物品,不让杂物阻碍路线。
选择合适的训练时间,空腹以及饭后饱腹时,不宜立即训练。
训练时如果出现身体不适,要立即停止训练,适时放松休息。
如有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需谨防低血糖反应,及时监测心功能情况。
保证训练强度适宜,循序渐进增加训练频率。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愉悦。
穿柔软、宽松的纯棉衣服。
选择容易穿脱的衣服。
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生活自理。
对于长期卧床者,应勤翻身,翻身时避免推、拖、拉、拽的动作。
对于说话不清的患者,可以提供纸、笔、画板等交流工具,以帮助患者表达自己的需求。
戒烟。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属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要耐心倾听,和患者进行交流互动。
病情监测
如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须及时就诊。
平时注意观察语言表达、肢体活动等有无变化。
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天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
预防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发病。
尽早戒烟、戒酒,远离吸烟环境。
每日饮食种类多样化,使营养和能量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低的均衡食谱。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熬夜。
肥胖和超重者应减轻体重。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陈生弟. 神经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沈洪,刘中民. 急诊与灾难医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4]
林果为, 王吉耀, 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下册[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6):405-412.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