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所致的良性赘生物
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参差不齐的指状突起,好发于头皮、面部、趾间
病因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
治疗主要采取物理治疗和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定义
指状疣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黏膜所致的良性赘生物,是寻常疣的一种特殊类型。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皮肤疣患者。
人乳头瘤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
自身接种:指状疣患者触摸自身疣体后,再触摸自己有损伤的健康皮肤,可发生自身接种。
传染他人:健康人直接接触皮肤疣患者的疣体。
间接接触:与皮肤疣患者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用品。
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发生本病,最常见于儿童、青少年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器官移植术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患艾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病因
致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比较明确,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
人乳头瘤病毒有100多种亚型,不同型别人乳头瘤病毒所侵犯的部位及所致疾病也不相同,如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和子宫颈癌等。
可引发指状疣的人乳头瘤病毒,主要有HPV-1、HPV-2、HPV-4、HPV-7以及HPV-26~29基因型。
诱发因素
外伤和皮肤破损
外伤和皮肤破损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病毒更易侵入人体。
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功能低下有利于病毒的复制和增殖,因此更容易发病。
发病机制
人乳头瘤病毒侵入表皮的基底细胞,在细胞内不断复制、增殖,导致表皮增厚、角化过度,逐渐出现增生性改变,形成肉眼可见的疣体。
症状
除疣体外,常无自觉症状。
主要症状
好发部位
好发于头皮,也可发于面部、趾间。
皮损特点
形态:常表现为指状突起,表面参差不齐,基部较细而呈蒂状。
质地:指状突起,顶端有角质物。
颜色:呈灰色或灰褐色,也可表现为正常皮色或黏膜色。
数目:数目不定,通常只有1个或2~3个。
次要症状
发生于面部的皮损,可因洗脸时毛巾摩擦、牵拉而引起轻微的疼痛感。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身体各部位出现质软的指状突起,皮色正常或呈灰棕色,建议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可适度清洁皮肤,如果面部出现皮肤损害,避免化妆遮盖。
避免搔抓患处,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细菌感染。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什么时候发现皮疹的?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
是否有疲倦、发热、头痛等情况?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近期是否接触过该病的患者?
是否有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检查清单
HPV检测、皮肤组织病理、血常规
用药清单
糖皮质激素(口服、注射):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免疫抑制剂(口服、注射):环孢素、甲氨蝶呤
疣治疗外用药物:维A酸、水杨酸、咪喹莫特、鬼臼毒素、阿昔洛韦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
疾病诊断
根据疣体的形态、部位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可行病理检查。
病史
曾直接接触皮肤疣患者的疣体,或与其共用毛巾、脸盆等生活用品。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临床表现
头皮或面部、趾间出现指状突起,呈灰色或灰褐色。
指状突起,顶端有角质物,表面参差不齐。
病理检查
表皮角化过度,棘层显著肥厚;表皮突向下延伸,在疣体周围常向中心放射状弯曲。真皮乳头呈乳头瘤样生长,变细。
可有以下3个显著特点
灶性空泡化细胞。
柱状成层排列的角化不全细胞。
灶性透明角质颗粒的浓集。
鉴别诊断
疣状皮肤结核
相同点:皮肤上的疣状突起。
不同点:疣状皮肤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皮肤所致,病程较长,皮损为单个暗红色的丘疹或疣状结节,逐渐扩张为四周有红晕的不规则疣状斑块,中心可见光滑柔软的萎缩性瘢痕。病原学检查见结核分枝杆菌,组织病理提示结核性肉芽肿即可鉴别。
尖锐湿疣
相同点:均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表现为皮肤上的疣状赘生物。
不同点:临床上二者不容易混淆,但部分人会误以为指状疣为尖锐湿疣。二者致病病毒亚型、传播途径、好发部位、皮损形态都不相同。
致病病毒亚型:指状疣主要由HPV-1、HPV-2、HPV-4、HPV-7以及HPV-26~29型致病;尖锐湿疣主要由HPV-6、HPV-11型致病。
传播途径:指状疣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疣体或被污染物传播;尖锐湿疣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好发部位:指状疣好发于头皮、面部和趾间;尖锐湿疣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等位置。
皮损形态:指状疣为指状突起;尖锐湿疣典型表现为乳头状、菜花样赘生物。
治疗
主要采用物理治疗和局部外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应用较少。
药物治疗
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皮损单发或数量较少时,可使用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维A酸软膏
使用方法:点涂疣体。
不良反应:用药后可能会有局部轻度烧灼感、红肿、脱屑和色素沉着。
刮去角质层后再点涂药物,效果更佳。但需注意,刮除角质层时勿伤及周围皮肤,以防止感染扩散。
氟尿嘧啶软膏
作用:外用可以阻断病毒DNA的合成及基底细胞分裂。
使用方法:点涂疣体。
不良反应:可遗留色素沉着,也可能引起局部疼痛、皲裂、水肿,面部慎用。
咪喹莫特软膏
作用:咪喹莫特能够在用药局部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及相关产物,从而产生免疫调节和间接抗病毒作用。
使用方法:睡前点涂疣体,保留6~10小时后,用清水洗去。
不良反应:局部皮肤可出现红斑、水肿、疼痛、脱屑等。
水杨酸软膏
作用:主要是促进表皮剥脱,诱导宿主免疫刺激效应可能是其另一种治疗机制。
使用方法:常联合冷冻治疗。
不良反应:可有刺激感或接触性皮炎。
皮损内注射
平阳霉素用1%普鲁卡因稀释后,于疣体根部注射,可以促进疣体脱落。
适用于难治性寻常疣。
注射后会引起疼痛,一般持续1~2天,然后病灶组织坏死形成黑色焦痂,数周后逐渐脱落。
物理治疗
包括冷冻疗法、激光疗法、光动力疗法等,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若皮损数目较多,可采用分批、分次治疗。
冷冻疗法
作用:低温液氮作用于病变组织,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
不良反应:治疗后可能会有局部肿胀、疼痛、水疱、血疱,也可有色素沉着。
注意事项
治疗后如疱液过多,需请医生处理。
治疗后创面应保持干燥、清洁,2~3天不能沾水,可每日涂局部外用抗生素乳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结痂后,应待其自然脱落,不可自行撕掉或擦洗掉,以防自身接种感染。
如皮损较多,可分批治疗,需待结痂脱落后再进行下一次治疗。
激光疗法
作用:利用选择性光热作用,选用波长、脉宽、能量适宜的激光,照射皮损部位,瞬间爆破病变组织,使疣体脱落,而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皮肤。
不良反应:可有局部红肿、烧灼感、疼痛、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等。
注意事项:基本同冷冻疗法。
光动力疗法
作用:局部涂抹光敏剂后,进行光照,可杀死局部感染的人乳头瘤病毒,不仅能除去肉眼可见疣体,还能破坏亚临床期感染细胞,降低复发率。
不良反应:通常会有持续4~7天的局部红斑反应,同时可能伴有刺痛或烧灼感、水肿、微水疱或结痂。红斑反应之后,可有皮肤剥脱和瘙痒。
手术治疗
单发、体积较大、其他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采用手术切除。
手术的优点是可以立即去除疣体,但是有可能形成瘢痕,对美观要求比较高的部位,通常不宜手术。
预后
治愈情况
经药物或物理治疗后,预后良好。
部分患者的指状疣可以自行消退。
危害性
影响美观:发生于面部、颈部的寻常疣会影响外貌。
传染:包括自身接种和传染他人。
日常
日常生活
饮食
多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牛奶、豆浆、豆腐,提高机体免疫力。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低盐、低油。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麻椒、葱、姜、蒜等。
戒烟、戒酒。
生活习惯
保护皮损
避免搔抓皮损处。
洗脸、洗澡时,注意不要用力摩擦或牵拉皮损。
不可自行剪掉或撕破皮损,否则易造成自身接种,也易诱发感染,遗留瘢痕。
避免传染
避免直接接触皮损。
接触皮损后,应及时洗手。
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用品。
提高机体免疫力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休息。
适当运动,避免过度运动。
预防
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疣患者疣体。
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用品。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提高免疫力。
避免皮肤受伤。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3]
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 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
申琳,皮红英. 皮肤疣治疗研究进展[J]. 临床误诊误治,2016,29(05):113-116.
[5]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