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虎杖_功效作用注意事项用药禁忌用法用量

概述
药物介绍
虎杖是蓼科植物虎杖干燥的根及根茎。
虎杖药性偏寒,味微苦。归肺、肝、胆经。
虎杖的化学成分包括游离蒽醌、蒽醌苷、鞣质、黄酮、酚类化合物、多糖等,蒽醌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燥的虎杖中,大黄素的含量不能少于0.60%;虎杖苷的含量不能少于0.15%。
功效作用
用途
虎杖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虎杖有止痛、抗肝损伤、抗动脉硬化、抗心肌损伤、抗休克、抗肺缺血、抗氧化、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扩张血管、降血糖等作用。
虎杖可以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带下、淋证、痈肿疮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癥瘕积聚、闭经、痛经、肺热咳嗽等。
目前,虎杖还可用于治疗急性扭挫伤、动脉粥样硬化、小儿支原体肺炎、小儿病毒性肺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等。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虎杖可以煎汁内服,也可以制成煎液或油膏外用。使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9~15克;外用适量。
虎杖单独研末,和麻油调制后外敷患处,可治疗水火烫伤。
新鲜的虎杖捣烂后外敷患处,可治疗湿毒蕴结肌肤导致的痈肿疮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
虎杖还可以泡酒使用,例如:
虎杖桃仁酒:和桃仁配伍泡酒,有祛风利湿、破瘀通经的作用,可用于猝发腹癌癥结、疼痛难忍等。
化瘀逐痹酒:和威灵仙、制川乌、乳香、没药等中药配伍泡酒,有行气活血、通脉的功效,可用于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退行性变、肌筋膜炎、肌炎等。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虎杖过敏者,禁止使用。
如果您正在服用红霉素、制霉菌素、四环素类、利福平、铁剂(如硫酸亚铁等)、钙剂(如氯化钙)、苷类(如洋地黄类强心苷)、生物碱(如奎宁)、钴剂(如氯化钴)等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请谨慎服用虎杖。如果需要,使用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服用虎杖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服用虎杖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使用禁忌
避免和红霉素、制霉菌素、四环素类、利福平、铁剂(如硫酸亚铁等)、钙剂(如氯化钙)、苷类(如洋地黄类强心苷)、生物碱(如奎宁)、钴剂(如氯化钴)等药物同时服用。
生冷、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虎杖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如果虎杖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传统医学认为虎杖无毒性作用。但动物实验表明,腹腔注射虎杖提取物会导致动物产生腹膜炎、肝细胞坏死、骨髓脂肪增生。如果需要长期服用虎杖,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功效对比
虎杖和虎杖也都来源于蓼科植物虎杖,虎杖为干燥的根及根茎,虎杖叶为干燥的叶子。两者的功效有相同点,但虎杖的作用范围更广。
虎杖和虎杖叶都有祛风湿、解毒的作用,都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蛇虫咬伤等。
虎杖还有清热退黄、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作用,可以治疗湿热黄疸、带下、淋证、痈肿疮毒、瘀肿疼痛、闭经、肺热咳嗽等。
用药误区
误区:虎杖无毒,所有人都可以使用
虽然传统医学认为虎杖无毒,但是虎杖有活血、祛瘀、通经的作用,孕妇使用,可能会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虎杖并非人人都可以使用,使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以便对症治疗。
其他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选购
如何选购
虎杖主要产自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四川等地。
虎杖多为圆柱形短段,有些为不规则厚片。外皮为棕褐色,有须根痕和纵皱纹。切面可见皮部和木部,皮部和木部容易分离,皮部比较薄,木部比较宽,棕黄色,有放射状射线。根茎髓中有隔,部分为空洞状。虎杖质地坚硬,气味清淡,品尝时有微微的苦味及涩味。
好的虎杖切面为棕黄色。
存放于干燥的地方,注意防虫蛀、防霉变。
相关中成药
复方虎杖片:有清热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散寒感冒片:具有解表散寒、祛痰止咳的作用,可以治疗伤风感冒、感冒合并支气管炎。
烧伤灵酊:有清热燥湿、收敛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可以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Ⅰ、Ⅱ烧伤。
胆宁片:具有清热通下、疏肝利胆的作用,可以治疗肝郁气滞、湿热未清引起的右上腹隐痛、食欲不振、嗳气、食后腹胀、便秘,也可用于治疗慢性胆囊炎。
热炎宁颗粒: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咳嗽痰黄、口苦咽干、咽喉肿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也可以治疗急性咽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单纯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4]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罗兴洪,赵霞,蔡宝昌.古今药酒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7]
李经纬.中医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