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蜈蚣_功效作用注意事项用药禁忌用法用量

简介
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
是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孕妇禁用,血虚生风的患者要慎用蜈蚣
中药介绍
蜈蚣(centipede)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蜈蚣能用于治疗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等疾病[1-3]
主要药性
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1]
产地选材
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
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剪段,以条宽、腹部干瘪者为佳[4]
性状特征
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
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
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有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
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
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以条宽、腹干瘪者为佳[5]
储存方法
蜈蚣应该放置在干燥处,防霉,防蛀[5]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啖诸蛇、虫、鱼毒……去三虫。”
《本草纲目》:“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4]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1]
主治病证
蜈蚣可以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等的治疗[1]
作用分析
息风镇痉
蜈蚣味辛,性温,善于走窜,通达内外,为息风止痉的重要中药,凡是有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的表现,可以和全蝎配伍使用。
通络止痛
蜈蚣为虫类药,通络止痛的功效强,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顽固性偏正头痛等证。
攻毒散结
蜈蚣有毒,味道辛散,性质走窜,能以毒攻毒,具有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凡是由于热毒或痰湿或瘀滞闭阻脉络,所导致的化脓、肿毒、包块等证均可以使用,是外科的常用药(多外敷使用)[4,6-7]
临床应用
痉挛、抽搐、口眼歪斜等
对于急、慢惊风,中风,癫痫,破伤风等引起的痉挛、抽搐、口眼歪斜的症状都可以使用蜈蚣。治疗小儿急、慢惊风,抽搐,可用蜈蚣研末,配麝香少许吹鼻,或配朱砂做成丸剂服用。
治癫痫抽搐,可以和全蝎一同使用,火盛者可以配黄连、龙胆草;痰多与天竺黄、贝母一同使用。若破伤风邪在表、口闭咬牙者,可以配天南星、防风、鱼鳔。
若外风中经络,导致口眼歪斜,可以内服蜈蚣配白附子、防风、僵蚕,或与半夏、南星、白芷同服,以祛风化痰,定抽搐、治瘫痪。
风湿痹痛,偏正头痛等
蜈蚣搜风通络止痛的作用强,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顽固性偏正头痛等证。如治痹痛麻木,可以配白花蛇、乳香、没药等,共同起到祛风活血、通络舒筋的作用。
治顽固性偏正头痛,可以配川芎、地龙、僵蚕等药物。
疮疡肿毒,瘰疬,蛇虫咬伤等
治疮疡肿毒疼痛,可单用蜈蚣或配穿山甲、鹿角片等研末用酒送服;也可以配麝香、冰片等研末外用。
治疗疮证初期,红肿剧痛,可以配雄黄、全蝎研末调敷。
瘰疬对于颈部或腋窝的淋巴结结块未破溃的情况,可以使用蜈蚣研末调敷,或用夏枯草煎汤送服。
治疗蛇虫咬伤,可以用蜈蚣研末或配伍大黄、甘草、黄连等清热解毒的药物服用,也可以和雄黄、白芷、樟脑研末调敷患处[6-7]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蜈蚣具有抗惊厥、抗炎、镇痛、抗心肌缺血等药理作用[4]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蜈蚣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蜈蚣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5克。
研末吞服时,每次用0.6~1克。
蜈蚣还可以外用,外用适量(具体可根据疾病情况和医生的要求使用,蜈蚣有毒,用量不要过多)。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以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1,6]
炮制方法
去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5,7]
常见配伍
蜈蚣配钩藤
蜈蚣善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钩藤善于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二药配伍使用,有较强的息风止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中风半身不遂以及顽固性头痛等。
蜈蚣配地龙
蜈蚣、地龙均为息风止痉的药物。蜈蚣息风力强,对于抽搐频繁发生、手足颤抖、头摇不止等的疗效较好;地龙搜风力强,对于四肢痉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的作用较好。
二药一同使用,都入肝经,可增强息风止痉的作用,是常用的息风的药对。
蜈蚣配甘草
蜈蚣具有攻毒散结的作用,甘草生用可以清热解毒。二药共同使用,可以增强解毒散结的作用,用于治外科疮疡肿毒等证(多用在内服方剂中)[4]
组成方剂
蜈蚣饯
药物组成:蜈蚣、桐油、独活、白芷、甘草。
功能与主治:祛风拔毒,祛腐生肌。适用于小腿部慢性溃疡多年,黑腐臭烂疼痛,其他药物很难奏效的情况。
蜈蚣油(外用)
药物组成:蜈蚣、麻油。
功能与主治:搜风止痒。适用于疮癣,蛀发癣。
止痉散
药物组成:蜈蚣、全蝎。
功能与主治:祛风止痉,通络止痛。适用于四肢抽搐等[4]
制成中成药
医病丸
药物组成:生白附子、天南星(制)、半夏(制)、白矾、猪牙皂、乌梢蛇(制)、僵蚕(炒)、蜈蚣、全蝎、雄黄、朱砂。
功能与主治:祛风化痰,定痫止搐。可以用于痰阻脑络所导致的癫痫,症状表现为抽搐昏迷、双目上吊、口吐涎沫。
小儿抽风散
药物组成:蜈蚣、全蝎、蝉蜕、僵蚕、半夏、制天南星、厚朴、橘红,枳壳、甘草、朱砂、土鳖虫、钩藤、薄荷。
功能与主治:清热祛风,镇惊安神。用于小儿惊风,四肢抽搐,口眼歪斜。
活血解毒丸
药物组成:乳香(醋炙)、没药(醋炙)、黄米(蒸熟)、石菖蒲、雄黄粉、蜈蚣。
功能与主治: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导致的疮疡、乳痈,症状表现为肌肤红、肿、热、痛、未溃破[4]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蜈蚣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蜈蚣的使用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要医生加以鉴别,不要擅自用药。
蜈蚣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禁止使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4,8-9]
用药禁忌
有蜈蚣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有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等表现的血虚生风的患者要慎用蜈蚣。
蜈蚣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服用药物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4,8-9]
不良反应
蜈蚣所含有毒成分具有溶血作用,并能引起过敏反应。大量服用可以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不省人事、心跳缓慢、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血液下降等不良反应[3]
鉴别用药
蜈蚣与全蝎
蜈蚣、全蝎均有息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痹痛,偏正头痛,疮疡,蛇虫咬伤等的治疗。
蜈蚣药力猛、药性燥,药性走窜通达,息风镇痉的功效较强,攻毒疗疮,通痹止痛疗效好。全蝎药性平,息风镇痉,攻毒散结的功效不如蜈蚣[4]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李振吉.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钟赣生,杨柏灿. 中药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4]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5]
钟凌云. 中药炮制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6]
周祯祥,唐德才. 临床中药学[M]. 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7]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8]
王建,张冰. 临床中药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9]
陈仁寿. 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2015版[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