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水蛭_功效作用注意事项用药禁忌用法用量

概述
药物介绍
水蛭是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全体。
水蛭味咸、苦,药性平和。归肝经。有小毒。
水蛭的主要成分包括多肽、肝素、蛋白质、抗凝血酶,以及锰、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多肽类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每1克的水蛭中,含抗凝血酶活性应不低于16.0U;蚂蟥、柳叶蚂蟥中抗凝血酶活性应不低于3.0U。
功效作用
用途
水蛭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水蛭还有抗炎、抗纤维化、保护大脑、抗凝血、抗肿瘤等功效。
水蛭可治疗血瘀经闭、中风偏瘫、癥瘕痞块、跌仆损伤等。
水蛭还可用于治疗精液不化症。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水蛭可煎汤内服,也可焙干研末吞服,或入丸剂、散剂使用。用药时需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汤内服,每日常规使用剂量为1~3克;焙干研末吞服的剂量为0.3~0.5克。
有资料显示,将活的水蛭放置在肿胀的患处,让其吸血,可治疗小儿丹毒等。
温馨提示
水蛭有小毒,不宜过量服用。
不宜私自外用。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如果您有水蛭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水蛭。
月经过多者,禁止使用水蛭。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请务必告诉医生。
孕妇禁止使用水蛭。
哺乳期女性使用水蛭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使用禁忌
不要与石灰、盐等同时服用。
服药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腥膻、油腻、生冷、辛辣的食物,如有需求,请在使用前咨询专业医生。
如果水蛭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水蛭有毒性作用,毒性的产生可能与水蛭素等相关,中毒的剂量为15~30克,中毒潜伏期为1~4小时。
有动物实验表明,水蛭煎剂,有一定的致畸、堕胎的作用。
服用水蛭后,出现以下症状时,要立刻到医院治疗,必要时需要进行抢救。
呕血
便血、黑便
剧烈腹痛
血尿
昏迷
服用水蛭后,出现以下症状时,要立即停止服用,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恶心
呕吐
阴道出血
功效对比
水蛭是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全体,斑蝥是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二者都有毒,功效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水蛭和斑蝥都有破血逐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血瘀经闭、癥瘕痞块等。
水蛭还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的功效,可治疗中风偏瘫、跌仆损伤等;斑蝥还能散结消瘾、攻毒蚀疮,用于治疗顽癣、赘疣、瘰疬、恶疮死肌、痈疽不溃等。
用药误区
误区:任何人都能使用水蛭
水蛭有小毒,而且还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月经过多者及孕妇都不可以使用水蛭。
其他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选购
如何选购
水蛭主产于江苏、河北、山东、四川、湖北等地。
水蛭及加工品具有如下特征:
蚂蟥:有多数环节,形状大致为扁平纺锤形,腹部为棕黄色,比较平坦;背部为黑褐色或黑棕色,微微隆起,用水浸泡后,可见有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纹。两侧为棕黄色,后端钝圆,前端比较尖,两端各有1个吸盘,后吸盘较大,前吸盘相对来说不显著。质地脆,容易折断,断面为胶质状,微有腥气。
水蛭:体多弯曲扭转,为扁长圆柱形。
柳叶蚂蟥:体型多狭长而扁。
烫水蛭:为棕黄色至黑褐色的不规则扁块状或扁圆柱形,微微鼓起,表面附着有一些白色滑石粉。断面有松泡,灰白色至焦黄色。烫水蛭微有腥气。
应存放于干燥的地方,注意防虫蛀。
温馨提示
水蛭有小毒,请到正规药店或医疗机构购买和使用。
相关中成药
血栓心脉宁胶囊:能益气活血、开窍止痛,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引起的中风、胸痹,可缓解头昏目眩、胸闷心痛、心悸气短、半身不遂,还可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冠心病心绞痛等。
通心络胶囊:能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可用于治疗心气虚乏、血瘀络阻所致的冠心病心绞痛,缓解胸部憋闷、刺痛绞痛、气短乏力、心悸出汗等;也可用于气虚血瘀络阻所致的中风半身不遂、口舌㖞斜、偏身麻木、言语不利等。
深海龙胶囊:有温补肾阳、补髓填精,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小便频数、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等,也能增强心功能,降低血脂,辅助治疗心脏病。
芪蛭降糖胶囊:能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兼有血瘀引起的口渴多饮、自汗盗汗、倦怠乏力、多尿易饥、面色晦暗、肢体麻木;也可用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2]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成方制剂卷(上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3]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成方制剂卷(下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4]
陈信云.中药学(第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