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药物介绍
石膏是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石膏炮制后可得到煅石膏。
生石膏性大寒,味甘、辛;归肺、胃经。煅石膏性寒,味甘、辛、涩;归肺、胃经。
石膏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是含水硫酸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生石膏中含水硫酸钙的含量不得少于95.0%;煅石膏中硫酸钙的含量不得少于92.0%。
功效作用
用途
生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煅石膏具有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膏具有增强免疫、消炎镇痛等作用。
石膏可以用于治疗外感热病、胃火亢盛、肺热喘咳、高热烦渴、头痛、牙痛等。
煅石膏外用可治疗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
目前,石膏还被用于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喘息性气管炎、2型糖尿病急性高血糖等。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石膏
石膏可以煎汁内服,也可以制成丸剂或散剂服用,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15~60克。
石膏与矾石、山药等中药配伍泡酒,可祛邪润肤、悦色驻颜,缓解体质虚弱、腰酸肢困、面色无华等。
煅石膏
多外用,可取适量煅石膏研末后撒于或敷于患处,用于治疗溃疡不敛、外伤出血、水火烫伤、湿疹瘙痒等。
煅石膏还可用于其他外用药的稀释剂等。
温馨提示
石膏煎汁服用时,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所以应该打碎后,放入容器内先煎煮10~15分钟,再将其他药物倒入一起煎煮。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如果您有石膏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石膏。
阳虚寒证、阴虚发热、脾胃虚弱、血虚者,请谨慎服用石膏。
如果您正在使用巴豆等中药,以及阿司匹林、四环素类抗生素、洋地黄类强心苷、左旋多巴片等西药,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孕妇使用石膏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使用石膏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使用禁忌
避免与巴豆、四环素类抗生素、洋地黄类强心苷、左旋多巴片等药物同时使用。
生冷、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石膏(煅石膏)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如果石膏(煅石膏)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目前未见文献报道石膏(煅石膏)有毒性作用,也未发现按规定剂量服用石膏(煅石膏)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
过量服用,出现以下情况时,请立即停用,并就医治疗。
腹泻剧痛
吐泻频作
过量服用,出现以下情况时,请立即停用。停药后,如果症状没有缓解,请及时就医治疗。
疲倦乏力
精神不振
食欲不振、恶心、胃部不适
服用石膏,出现以下过敏反应时,请立即停用。
皮肤瘙痒、灼热,出现弥漫性红斑、粟粒状丘疹
疲倦乏力
如果需要长期服用石膏(煅石膏),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功效对比
生石膏和煅石膏虽然来源相同,但功效并不相同。
生石膏性大寒,善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内服可治疗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喘、胃火亢盛引起的头痛牙痛等。
煅石膏寒凉的药性大大降低,外用有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疹瘙痒、水火烫伤、溃疡不敛、外伤出血。
用药误区
误区:生石膏应该与其他药物同时煎煮
生石膏不宜与其他药物同时煎煮。生石膏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所以煎汁服用时,应该将生石膏打碎,先煎煮10~15分钟,再将其他药物放入一起煎煮。
其他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选购
如何选购
石膏的道地产区为湖北孝感市应城,山东、河南、四川、安徽、湖南等地也有生产。
石膏及其加工品具有如下特征:
生石膏为纤维状的集合体,总体为板块状、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生石膏为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生石膏质地软、体重,纵断面有绢丝样光泽。气微弱,味淡。
煅石膏为不透明的白色的粉末或酥松块状物,表面透出微红色的光泽。煅石膏质地软,体较轻,容易碎,可以捏成粉。气微弱,味淡。
存放于干燥的地方。
相关中成药
石膏二十五味散:具有清肺止咳、祛痰、镇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咯血、肺脓肿、百日咳等。
牛黄解毒胶囊: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火热内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
清胃黄连丸:具有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胃火盛引起的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清火片:具有清热泻火、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疗火热壅盛引起的头晕目眩、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痛、目赤肿痛、大便不通。
九一散:具有提脓拔毒、去腐生肌的功效,用于治疗热毒壅盛引起的溃瘍。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4]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罗兴洪,赵霞,蔡宝昌.古今药酒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7]
周德生主编.袖珍中药配伍应用速查手册.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