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龙骨_功效作用注意事项用药禁忌用法用量

概述
药物介绍
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牛类、鹿类、犀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
龙骨药性平和,味甘、涩。归肝、心、肾、大肠经。
龙骨的成分为碳酸钙、磷酸钙、氧化镁、五氧化二磷、三氧化二铁、镁、铝、氯等。其中,碳酸钙、磷酸钙是主要活性成分。
功效作用
用途
龙骨具有镇心安神、收敛固涩、生肌敛疮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骨有镇静、安神、提高免疫力、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作用。
龙骨可以用来治疗心悸、失眠多梦、健忘、惊痫、癫狂、自汗盗汗、遗精、崩漏、阴囊潮湿和瘙痒、湿疹、溃疡久不收口等。
有临床报道显示,龙骨还可以治疗小儿遗尿、小儿汗证、骨鲠。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龙骨可煎汁服用,也可入丸、散剂内服,用药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15~30克。
外用时,取适量龙骨研成粉末后外敷,可治疗脐疮。
龙骨还可泡酒使用。
参茸酒(内服):与菟丝子、牛膝、熟地黄、肉苁蓉等中药配伍,可助气固精、滋补强壮,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亏损、手足寒冷、腰酸腿痛、行步艰难、四肢无力、梦遗滑精、妇女血亏、带下淋漓等。
劳工酒方(内服):和肉桂、天雄、生牡蛎、砂仁等中药配伍,可补气补血、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主要用于缓解因体力劳动过度所致的腰肌劳损、腰脊酸痛,或劳力后四肢酸痛等。
温馨提示
入药煎煮时,要打碎先煎。
安神时,适合用生龙骨;敛疮、收涩时,适宜用煅龙骨。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如果您有龙骨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龙骨。
湿热积滞者,需谨慎使用龙骨。
如果您正在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乳酶生以及其他药物,请务必告诉医生。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龙骨前请务必咨询医生。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使用龙骨前请咨询医生。
使用禁忌
避免与石膏、理石、干漆、蜀椒同服。
服药期间,尽量避免食用鱼肉,以及其他生冷、腥膻的食物,如有需求,请在食用前请咨询专业医生,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目前,未查到资料显示龙骨有毒性作用,也没有发现按规定剂量服用龙骨后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的报道。
如果要长时间服用,请咨询专业医生。
功效对比
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牛类、鹿类、犀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水龙骨是水龙骨科植物欧亚水龙骨的干燥根茎。二者功效不同。
龙骨具有镇心安神、收敛固涩、平肝潜阳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心悸、失眠多梦、健忘、惊痫、癫狂、自汗盗汗、遗精、崩漏、阴囊潮湿和瘙痒、溃疡久不收口等。
水龙骨还具有解毒、利尿的功效,还有清除异常黑胆质的作用,可治疗胁痛、肌肤瘙痒、湿性疮痈、尿痛、毒蛇咬伤等。
用药误区
误区:在储存龙骨时无需特别注意
由于品质上乘的龙骨有很强的吸湿能力,所以在储存龙骨时,要放置在干燥的地方,并要做好防潮措施,避免受潮。
其他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选购
如何选购
龙骨的道地产区为山西德保县、山西榆次、河南安阳、陕西神木等地区,四川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分布。
龙骨及加工品具有如下特征:
龙骨为大小不一、白色或灰白色的骨骼状或已破碎的不规则块状,表面比较平滑,部分表面长有裂隙、纹理或棕色条纹与斑点。质地坚硬,断面不整齐,关节处有很多蜂窝状的小孔。吸湿的能力比较强。闻起来没有臭味,尝起来基本没什么味道。
五花龙骨为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块状,部分为长短不一的圆柱状,颜色一般为淡灰白色或淡黄棕色,并长有红棕色或蓝灰色的、深浅粗细不一的花纹,少数没有花纹。五花龙骨的表面平整光滑,个别的长有细小的裂隙。质地硬且较酥脆,容易被剥落。好的五花龙骨一般有花纹、质脆、分层、体轻、吸湿力强。
需要注意的是断面没有吸湿能力、烧后有烟且有特异臭味的五花龙骨不可供药使用。
煅龙骨的形状和龙骨类似,表面颜色比较深,质地较松。
放于干燥的地方保存,注意防潮。
温馨提示
请从正规药店或医疗机构购买使用。
相关中成药
龙牡壮骨颗粒:能和胃健脾、强筋壮骨,可用于治疗和预防软骨病及小儿佝偻病,也可以用于小儿多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夜惊、发育迟缓等。
复方珍珠散:能收湿、敛疮、生肌,主要治疗热毒蕴结引起的溃疡。
孔圣枕中丸:可补心益肾、益智安神,主要用于心肾不交所致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神疲体倦。
秦皮接骨胶囊:具有疗伤接骨、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筋骨扭伤、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生肌八宝散:能收敛生肌,可用于治疗疮疡溃烂、疮口不收、腐肉将尽等。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3]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成方制剂卷(上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5]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成方制剂卷(下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6]
钟赣生.中药学.第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
罗兴洪,赵霞,蔡宝昌.古今药酒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