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厚朴_功效作用注意事项用药禁忌用法用量

概述
药物介绍
厚朴是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枝皮。
厚朴药性温,味辛、苦。归肺、脾、胃、大肠经。
厚朴的化学成分包括酚性成分、挥发油、皂苷、生物碱等,酚性成分和挥发油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燥的厚朴药材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总含量不能少于2.0%;干燥的厚朴饮片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总含量不能少于1.6%。
功效作用
用途
厚朴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厚朴具有抗抑郁、抗肿瘤、抗炎、抗病原微生物、镇痛、促消化、保护胃黏膜等作用。
厚朴可以用于治疗湿滞伤中、食积气滞、腹胀便秘、脘痞吐泻、痰饮喘咳、梅核气等。
目前,厚朴还可用于治疗癔球症、早期肠麻痹及海洛因脱毒依赖症。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厚朴可以煎汁或入丸散剂内服,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厚朴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3~10克。
厚朴可以泡酒使用。
厚朴酒:和肉桂配伍泡酒,有行气止带、温补下焦的作用,可用于妇女白带过多、下焦虚冷、膀胱肾气损伤虚弱。
五积散酒:和茯苓、桔梗、当归等中药配伍泡酒,有祛风燥湿、散寒解表、消积止痛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湿痹、头身疼痛、腰膝冷痛等。
温馨提示
用于燥湿泄满时,适宜用生厚朴;用于止呕时,宜用姜厚朴。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如果您有厚朴过敏史,那么禁止使用厚朴。
气虚津亏者,请谨慎服用厚朴。
如果您正在服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者其他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请谨慎服用厚朴,如果需要,使用前务必咨询医生。
哺乳期女性服用厚朴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使用禁忌
避免和泽泻、硝石、寒水石,以及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时使用。
生冷、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厚朴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如果厚朴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传统医学认为厚朴没有毒性作用。目前,也未发现资料显示按规定记录服用厚朴会出现不良反应。
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服用厚朴对肾脏有蓄积中毒作用,可导致肾功能异常、肾小球肿胀、肾小管扩张等。如果需要长期服用厚朴,请咨询专业医生,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功效对比
生厚朴和姜厚朴都是厚朴的加工品,两者功效相同,但侧重点不同。
生厚朴和姜厚朴都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作用,都可用于治疗湿滞伤中、食积气滞、腹胀便秘、脘痞吐泻、痰饮喘咳等。
生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药力比较峻烈,多用于治疗燥湿、泄满;姜厚朴宽中和胃止呕的功效比较强,多用于治疗呕吐。
用药误区
误区:厚朴对人体无害,所有人都可以服用
虽然目前尚未发现资料显示按规定剂量服用厚朴会出现不良反应,但并不代表厚朴安全无毒副作用,也不代表所有人都可以随意使用厚朴。厚朴辛苦温燥,容易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及孕妇都需要谨慎服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其他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选购
如何选购
厚朴的道地产区为四川雅安、都江堰、彭州、乐山、荥经等地。厚朴可以分为厚朴和凹叶厚朴。
厚朴的主要产区是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
凹叶厚朴的主要产区是浙江、广西、江西、安徽等省。
厚朴为弯曲的丝条状或单、双卷筒状,外表面为灰褐色,内表面为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外表面偶尔可以看到纵皱纹或椭圆形皮孔;内表面比较平滑,有细密的纵纹,用指甲或尖锐物品划过会出现油痕。切面颗粒性,有油性,部分可以看到小亮星。厚朴闻起来有香味,品尝时味辛辣,伴有苦味。好的厚朴皮比较厚,富有油性,香味浓郁,断面为紫棕色且有小亮星。
姜厚朴由厚朴丝加姜汁炒制而得,形状和厚朴丝基本相同,表面为灰褐色,部分可看到焦斑,有些许姜辣味。好的姜厚朴表面偶尔可看到焦斑,有姜辣味。
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方。
相关中成药
香砂养胃丸:有温中和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阻气滞、胃阳不足引起的胃痛、不思饮食、脘闷不舒、嘈杂不适、呕吐酸水、四肢倦怠等。
如意金黄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疗热毒瘀滞肌肤引起的丹毒流注、疮疡肿痛,也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
利胆排石片:有利胆排石、清热利湿的作用,可以治疗湿热蕴毒、腑气不通导致的胁肋胀痛、小便黄、大便不通、发热等,也可用于胆石症、胆囊炎的治疗。
午时茶颗粒:具有化湿和中、祛风解表的功效,可以治疗恶寒发热、胸脘满闷、腹痛腹泻、头痛、恶心、呕吐等。
六合定中丸:有和中消食、祛暑除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夏伤暑湿、寒热头痛、宿食停滞、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胸闷等。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4]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下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罗兴洪,赵霞,蔡宝昌.古今药酒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