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槲寄生_功效作用注意事项用药禁忌用法用量

概述
药物介绍
槲寄生是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干燥的带叶茎枝。
槲寄生药性平和,味苦。归肝、肾经。
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挥发油、三萜、有机酸、多糖、甾醇、木质素、苯丙素等。其中,生物碱(如榭寄生碱)和黄酮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燥的槲寄生药材中,紫丁香苷的含量不能少于0.040%;干燥的槲寄生饮片中,紫丁香苷的含量不能少于0.025%。
功效作用
用途
槲寄生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槲寄生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肿瘤、抗衰老、抗炎、抑菌等作用。
槲寄生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酸膝软、头晕目眩、妊娠漏血、崩漏经多、胎动不安等。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槲寄生可以煎汁内用,也可以入丸、散剂内服,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9~15克。
槲寄生可以泡酒使用,例如:
风湿药酒:和黄芪、当归、麻黄、续断等中药配伍泡酒,有活血止痛、散风祛湿的作用,可用于肢体麻木、腰腿疼痛、关节疼痛。
参茸木瓜酒:和人参、木瓜、鹿茸等中药配伍泡酒,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肢体麻木等。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槲寄生过敏者,禁止使用。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使用槲寄生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使用槲寄生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儿童及年老体弱者使用槲寄生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使用禁忌
生冷、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槲寄生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如果槲寄生出现变质迹象,请不要继续服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传统医学认为槲寄生没有毒性作用,而且目前也没有发现资料显示按规定剂量服用槲寄生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动物实验表明,大剂量服用槲寄生可能会导致动物死亡。所以,如果需要服用槲寄生,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功效对比
槲寄生是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带叶的茎枝,桑寄生是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带叶的茎枝,两者功效相同。
槲寄生和桑寄生都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功效,可以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妊娠漏血、崩漏经多、胎动不安等。
用药误区
误区:槲寄生和桑寄生来源不同,不是一种药物,不能代替使用
槲寄生和桑寄生的来源虽然不同,但两者的功效作用基本一样,都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妊娠漏血、崩漏经多、胎动不安等,所以两者可代替使用。
其他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选购
如何选购
槲寄生我国除西藏、新疆、广东、云南以外,各地区均有生产。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槲寄生药材的茎枝为圆柱形,有2~5叉状分枝;表面为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茎枝上有节,节比较膨大,有分枝或枝痕。重量轻,质地脆,容易被折断,断面不平整;断面可分为皮部、木部、髓部,皮部为黄色,木部颜色较浅,有放射状射线,髓部多向一侧偏移。叶子对生于枝梢,没有叶柄,容易脱落;叶片为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圆,基部为楔形,边缘平整;叶片表面为黄绿色,有细小的皱纹,主脉5出,中间3条最为明显。槲寄生药材摸起来有革质感,气味清淡,品尝时有微微的苦味,咀嚼时有黏性。
槲寄生的饮片为不规则的厚片。茎的外皮为黄绿色、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皮部为黄色,木部为浅黄色,有放射状纹理,髓部常向一侧偏移。叶片为革质,黄绿色或黄棕色,边缘平整,有细小的皱纹。气味清淡,品尝时有微微的苦味,咀嚼时有黏性。
存放于干燥的地方,注意防虫蛀。
相关中成药
寄生追风酒:具有祛风湿、补肝肾、止痹痛的功效,可以治疗肝肾亏虚、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腰膝冷痛,也可以治疗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等。
当归寄生注射液:有祛风湿、舒筋活络、镇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肥大性脊椎炎、腰腿疼、腰膝劳损、痛经。
益脑宁片:具有补肾益气、活血通脉的功效,可以治疗肝肾不足引起的胸痹、中风,也可以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中风后遗症,改善胸闷、胸痛、憋气或者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謇涩、口舌㖞斜等症状。
祛风止痛胶囊:有祛风止痛、强健筋骨、舒筋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风寒湿痹、四肢麻木、腰膝疼痛等。
复方羚角降压片:具有平肝泄热的功效,能治疗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头晕、头胀、耳鸣,也可以治疗高血压病。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3]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罗兴洪,赵霞,蔡宝昌.古今药酒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