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咀嚼肌在哪里?结构功能特点及影响是什么?检查自测方法

所属科室: 骨科

概述

结构
功能
饮食养护
运动养护
日常养护
健康表现
异常症状
影响因素
自测方法
常用检查

咀嚼肌与下颌骨相连,是下颌运动的主要肌群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

咀嚼肌配布于颞下颌关节周围,参与咀嚼运动

位置

咀嚼肌位于面部,是头肌肌群之一,共有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四块肌肉。咬肌起自颧弓下缘及内面,向后下方止于下颌支外面及下颌角的咬肌粗隆。颞肌起自颞窝,肌束呈扇形向下会聚,通过颧弓的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喙突。翼内肌有两个肌头,浅头起自腭骨及上颌骨,较大的深头起自翼突窝,肌束向下、后、外至于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翼外肌位于颞下窝内,起自蝶骨大翼下面和翼突外侧面,向后外止于下颌颈。

咀嚼肌与下颌骨相连,是下颌运动的主要肌群,主要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四块肌肉。其中,咬肌、颞肌、翼内肌收缩时,作用力方向朝上,可上提下颌骨,故称为升颌肌群,也称为闭口肌群。

咬肌

该肌的后上部为腮腺所覆盖,表面覆以咬肌筋膜,浅面有面横动脉、腮腺管、面神经的颊支和下颌缘支横过。咬肌收缩时上提下颌骨,同时向前牵引下颌骨。

颞肌

颞肌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起自颞筋膜,深层大部分起自颞窝周围的骨骼。颞肌肌束呈扇形向下会聚,通过颧弓的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喙突)。收缩时上提下颌骨,并可向后牵拉下颌骨。

翼内肌

翼内肌起自翼突窝,止于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收缩时上提下颌骨,并使其向前运动。

翼外肌

翼外肌有两头,上头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面,下头起自翼突外侧板的外面。两束肌纤维均斜向外后方,止于下颌颈前面的翼肌凹。翼外肌两侧同时收缩作张口运动,一侧收缩则使下颌移向对侧。

咀嚼肌的收缩可使下颌向上、向下、向左右及向前方运动,使上下牙列相互接触、相对运动。作为咀嚼系统的重要成员,咀嚼肌参与完成咀嚼食物、帮助言语、维系姿势等功能。

咀嚼食物

咀嚼肌是骨骼肌,可作随意运动,但正常情况下,它的运动受口腔感受器和咀嚼肌的本体感受器传来的冲动制约。在咀嚼运动中,咀嚼肌有序地收缩所组成复杂的反射性动作,置食物于上下牙列之间,同时促使唾液分泌并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化学性加工,为消化食物做好加工处理准备。

帮助言语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呼吸形式,它影响着咀嚼系统的结构和形态,也影响着咬合。不同发声时下颌运动的幅度不等,需要咀嚼肌群与舌骨上、下肌群,咽喉系统,咽部间隙和牙齿共同协调承担正常语言表达的功能。

维系姿势

主要是维系头部姿势,因为咀嚼肌群、口轮匝肌、以及颈部肌肉都与头部姿势有关,肌群间的病理生理学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颅颌功能紊乱的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姿势问题。

在饮食方面多摄入富含钙质和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养护咀嚼肌,具体如下:

多吃富含钙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咀嚼肌是骨骼肌,其健康与附着的骨头息息相关,所以需要补充钙质来进行养护。含钙质的食物多见脱脂奶制品、大豆以及深色蔬菜等。而维生素D3能够帮助钙质吸收和利用,也建议同时补充。

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含蛋白质的食物也可以适当多摄入一些,例如鸡蛋、猪肉、鸡肉、牛肉等。因为蛋白质是形成肌肉、韧带所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具体摄入量可以按照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其他

整体饮食应相对软烂,避免因长期咀嚼过硬的食物而对咀嚼肌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饮食上尽量减少高盐食物和碳酸饮料的摄入,盐和碳酸饮料中的磷酸可导致骨骼中钙质流失。

在养护咀嚼肌方面,运动的作用较小,所以保持正常的运动锻炼即可。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运动,例如游泳、健身操、太极拳、慢跑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目的是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适当、科学的按摩来放松咀嚼肌,从而达到养护的目的,但建议咨询专业人员之后再进行按摩,避免因手法错误或者力量过大造成咀嚼肌受损。此外,要注意口腔卫生,如果有龋齿、牙周炎或者其他口腔炎症性反应,应及时就医,切忌拖延。

咀嚼肌形态

1、正常咀嚼肌

咀嚼肌位于面部,是头肌肌群之一,咀嚼肌与下颌骨相连,是下颌运动的主要肌群,主要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四块肌肉,配布于颞下颌关节周围,参与咀嚼运动。

2、异常咀嚼肌

咀嚼肌肌腱-腱膜增生症

可明显见到增生的咬肌及颞肌,也表现为下颌角及喙突增厚及增宽,受累肌腱及腱膜发生增生性改变,无炎症及转化表现,可在组织内观察到钙化结节。

咀嚼肌紊乱疾病

咀嚼肌紊乱疾病包括局部肌痛、肌炎、肌痉挛以及肌纤维挛缩等,以肌痛为多见。临床检查主要是肌肉扪诊,可见受累肌肉如颞肌、咬肌有压痛或扳机点及放射性疼痛。开口受限,被动张口出现病变肌疼痛,但开口度可增大。关节X线检查无颞下颌关节的病理改变,无结构改变。

咀嚼肌间隙病变

咬肌间隙感染:表现为咬肌区有明显的红肿和压痛,红肿常以下颌角为中心,也有的因咬肌在下颌支的附丽较高,而肿胀的中心也随之升高,有明显的可凹性水肿。

翼下颌间隙感染:此问隙前界翼下颌皱襞处的黏膜表现为红肿和压痛,且伴有皮肤肿胀。

咀嚼肌痉挛

咀嚼肌痉挛一般没有明显的形态学变化,投射到体表,可表现为肌肉抽动、变硬、有时可见虫蠕样波纹。

颞肌肥大

由于颞肌过度发育所致,可导致上面部较宽,影响整体面型美。

如果咀嚼肌受损,可能会出现咀嚼肌部位疼痛、局部红肿、张口困难、下颌运动受限等症状,具体如下:

疼痛

有一处或多处咀嚼肌出现局部持续性疼痛,可能为板机点疼痛,咀嚼和大张口时疼痛加剧;

也可能为放射痛,疼痛可放射到颞部、额部、眼部、下颌角等处。

局部红肿

多是由于感染致病菌,出现了炎症性反应,从而导致局部红肿以及全身发热发冷等症状。红肿不仅表现在皮肤局部,也表现在口腔内部皱襞处的黏膜处。

张口困难

因为咀嚼肌疼痛、紧张,或者是肌腱-腱膜等出现异常,从而限制了下颌运动,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张口困难。另外,咬肌间隙感染可由于咬肌受到炎症激惹而痉挛,也可产生严重的开口受限甚至牙关紧闭。

其他症状

因为病变的不断累及,所以可能还会伴有耳鸣、眩晕、牙痛、头痛以及下颌突然闭合、张口或偏斜,甚至是牙关紧闭等症状。

咀嚼肌作为面肌的一部分,具有咀嚼食物、帮助言语、维系姿势等作用,受损后可严重影响生活,影响咀嚼肌正常功能的因素主要有感染、损伤、血管病变或神经压迫等。

感染因素

咀嚼肌部位的感染多来自下颌智牙冠周炎或下颌磨牙感染的扩散,也可来自下颌骨骨髓炎或邻近间隙感染。

损伤因素

直接外伤、微小创伤、医源性损伤等,可直接、间接地损伤咀嚼肌以及周围组织,造成咀嚼肌不同部位的病变。

血管、神经受压

因为三叉神经在支配颞肌、咬肌的神经走行处血管丰富,所以如果发生血管畸变压迫神经,会导致神经持续发放冲动,由此出现咀嚼肌异常症状。

牙齿因素

如无牙患者的牙槽骨明显吸收或双侧后牙缺失,可使咀嚼肌过度收缩,出现肌疲劳而导致咀嚼肌异常。

咬合因素

当咬合异常时,神经系统受到来自牙周、牙髓、骨、关节感受器的信息后对肌肉发出适应性收缩的指令,而咀嚼肌对神经反馈的调节作用,会增加肌的功能负荷,这种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或持续一定时间,易导致咀嚼肌疲劳、疼痛,出现紊乱。

其他因素

例如精神紧张、寒冷刺激、紧咬牙、夜磨牙、开口过大,以及肌腱、韧带或肌纤维纤维化等,都可导致咀嚼肌的直接、间接受损,而表现出异常症状。

咀嚼肌是否健康,一般可以通过一些特异性的症状来进行自测,具体如下:

张口困难

咀嚼肌损伤后会出现持续性或加重性的张口受限,咀嚼食物、发音会有一定困难,强行张口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局部肿胀

面部、下颌部可能会有局部的红、肿、痛,若感染较重,还可触摸到明显的肿块。

如果有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完善相应的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来排除疾病。

咀嚼肌相关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肌电图等。

体格检查

检查咀嚼肌群的收缩力,依次触压各肌是否有压痛点,并嘱患者同时做咬合运动,感受双侧肌运动是否对称、协调。另外也可能进行下颌运动相关检查,因为口腔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下颌运动,临床上常利用下颌运动轨迹的特征来判断口颌系统的健康与否。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对于咬肌间隙感染、翼下颌间隙感染等患者,可通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等判断患者的感染情况,C-反应蛋白水平可反映炎症的进展程度。

脓液检查

医生可从肿胀最明显部位中抽出脓液确定感染的存在。对脓液进行病原学检查还可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影像学检查

X线、CT检查

X线、CT检查可以显示咀嚼肌间隙周围组织的变化,观察病变是否影响周围的组织,了解病变范围。

磁共振成像

在MRI图像上可以见到咀嚼肌不同部位以及下颌部位的影像,细节如肌腱、腱膜也能比较清楚的显示。

肌电图

咀嚼肌在完成不同动作时,肌纤维处于不同的收缩和松弛状态,因此呈现不同的放电情况。而肌电图能够记录咀嚼肌在不同状态下被检肌肉的放电情况。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