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罗红霉素分散片_功效作用注意事项用药禁忌用法用量

功效作用
罗红霉素分散片主要成分为罗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具有抑菌作用。
可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耳鼻喉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用于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等不典型病原体引起的感染[1]
适应证
罗红霉素可透过细菌的细胞膜,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使细菌死亡,常用于以下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敏感菌所致的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以及肺炎支原体或衣原体所致的肺炎等。
耳鼻喉感染:主要包括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发作,以及各种敏感菌引起的鼻窦炎、中耳炎等。
生殖与泌尿道感染:由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尿道炎、宫颈炎等。
皮肤软组织感染:敏感细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如毛囊炎、疖、切口感染等[1-3]
药物起效时间
罗红霉素分散片给药后可以快速吸收,单剂量口服罗红霉素分散片150mg后约2小时血药浓度即可达峰值,在此之前药物已经开始起效,因此,药物起效时间在2小时内[1]
药物维持时间
罗红霉素分散片的药物维持时间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其药效至少可维持24小时左右。
药物联用
当出现化脓性链球菌等对罗红霉素敏感的细菌引起的呼吸道、中耳、皮肤软组织等部位感染,并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以联合应用罗红霉素和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如甲硝唑、替硝唑等,以扩大抗菌谱,增强抗感染疗效,控制炎症进展[4]
当出现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时,需要同时进行抗菌和祛痰治疗,可以联合应用罗红霉素和氨溴索,以控制感染、有效祛痰,缓解支气管炎[5]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中耳炎吃阿莫西林还是罗红霉素分散片?
中耳炎吃阿莫西林还是罗红霉素分散片和引起中耳炎的病因有关。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中耳炎,可以吃抗菌药,一线推荐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如果青霉素过敏,可考虑头孢类药物或者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罗红霉素分散片;由中耳积液、黏稠分泌物等堵塞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阿莫西林和罗红霉素都不建议吃。
如出现耳痛、耳鸣等症状怀疑中耳炎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勿自行选择[6]
罗红霉素分散片治口腔溃疡吗?
罗红霉素分散片一般不用于治疗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指出现在口腔内唇、上腭、舌、颊等部位黏膜上的溃疡,多由免疫力下降、遗传因素、精神压力大、营养摄入不均衡等原因导致。
口腔溃疡一般优先选择局部用药治疗,采用利多卡因凝胶或喷剂止痛,氯己定含漱液或西地碘含片消炎,冰硼散或西瓜霜片促进愈合等治疗。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采用局部及全身联合用药,加用免疫抑制剂、维生素等。
罗红霉素分散片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因此,一般不用于治疗口腔溃疡[7]
用药禁忌
禁用情况
对罗红霉素、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1]
慎用情况
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孕妇慎用。
哺乳期妇女慎用[1]
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女性:目前尚无权威资料显示罗红霉素分散片对胎儿是否有伤害,因此,孕妇用药前需经医生仔细评估,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可谨慎使用。
哺乳期妇女:服药后,低于0.05%的给药量会进入母乳,虽然有报道表示对婴儿的影响不大,但是哺乳期间用药,最好暂停母乳喂养。
老年人:与普通人相比,老年人的药物代谢过程没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不需调整用药剂量,但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儿童:儿童服用罗红霉素后半衰期会有所延长,且应按照体重计算用药量,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1]
不良相互作用
禁止联用
麦角胺、二氢麦角胺:麦角胺和二氢麦角胺属于血管收缩类药物,与罗红霉素分散片联用,可增加麦角胺和二氢麦角胺的血药浓度,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如感觉异常、精神错乱、共济失调等。
溴隐亭:溴隐亭为麦角类物质,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与罗红霉素分散片联用可增加溴隐亭的血药浓度及药效,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增加,如恶心、呕吐、血管痉挛缺血、严重外周局部缺血等。
特非那定:罗红霉素分散片可升高特非那定的血药浓度,增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酮康唑:酮康唑是人工合成的咪唑衍生类抗真菌药,与罗红霉素分散片联用可增加酮康唑的血药浓度,增强其副作用。
西沙必利:是全胃肠促动力药,与罗红霉素分散片联用可导致血浆西沙必利浓度升高,增加QT间期延长和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1]
谨慎联用
地高辛:罗红霉素分散片可增加地高辛的吸收,两者合用时应监测心电图和血清强心苷水平,以免出现地高辛中毒。
咪达唑仑:罗红霉素可延长咪达唑仑的药物半衰期,增强咪唑安定的副作用。
吡二丙胺:罗红霉素会使吡二丙胺在血中的游离量增加,增强吡二胺的副作用。
茶碱、氨茶碱:当罗红霉素与大剂量茶碱合用,可增加茶碱及氨茶碱的血清水平,导致茶碱中毒[1-2]
用法用量
罗红霉素分散片为处方药,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包括用法、用量及用药时间,切不可擅自按照药品说明书自行用药。
剂型规格
罗红霉素分散片的剂型有三种,分别为50mg/片;75mg/片;150mg/片[1]
具体用法
用法
可直接用适量水送服,或将本品放入适量温水中分散后服用。
食物对本品的吸收有影响,进食后服药会减少吸收,因此需空腹服用(餐前1小时或餐后3~4小时)[1]
用量
一般用量
成人
每次150mg,每日2次;一次300mg,每日1次。
儿童
体重≥40kg的儿童,每次150mg,每日2次;或一次300mg,每日1次。
体重24~40kg儿童,一次100mg,每日2次。
体重12~23kg儿童,一次50mg,每日2次。
婴幼儿
按体重一次2.5~5mg/kg,每日2次,或遵医嘱[1]
肝功能不全者用量
轻度肝功能不全者(Child Pugh分级A或B)可按上述成人(儿童、婴幼儿)用药剂量服用。
严重肝功能不全者(Child Pugh分级C)用药后,药效持续时间可达正常持续时间的2倍以上,如果经医生评估后必须使用,每次用药量150mg,每日1次[1]
肾功能不全者用量
轻度肾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可按一般用量服用。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如果经医生评估后,如果必须使用,则一次给药150mg,每日1次[1]
药物漏用
如果想起忘记服药的时候,已经距离下次服药时间不足标准用药时间间隔的一半,就不要再补服了,下次按时、按量服药即可。绝对不可以一次服用双倍药量。举例如下。
每日服药2次:如本应在当天8时、20时分别服药,患者8时服药一次,20时忘记服用,凌晨2时之前想起忘记服用药物,则可按正常剂量补服;如果是凌晨2点之后才想起,则无需补服,于次日8时按正常药量服用即可。
每日服药1次:如本应在当天8时服药,患者在8时忘记服用,则需在想起时立即补服,第二天服药时间相应地调整到与此时间间隔24小时即可[1]
药物过量
症状:可能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紊乱症状,还可导致肝脏功能损害。
措施:罗红霉素目前无特异性解药,因此当发生罗红霉素过量时,应立即就医,进行催吐、洗胃、护肝等对症治疗[1]
药物停用
罗红霉素的疗程一般为5~12天,满疗程用药后症状消失可遵医嘱停药;若用药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逐渐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
出现以下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出现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过敏反应。
胃肠道不良反应严重,出现水样便或便血。
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疑似肝功能不全的表现,且经肝功能检查发现肝功能损伤。
出现急性胰腺炎、急性肝细胞性肝炎等严重疾病[1-2]
出现任何心脏不适症状。
不良反应
表现及处理措施
常见不良反应
表现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肝功能损害:食欲不振、出血倾向,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升高等。
过敏:皮疹、血管源性水肿等。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头痛、眩晕、无力、味觉和嗅觉异常等。
处理措施
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时,应停药,患者需注意清淡饮食,严重者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止吐、补充营养液等治疗。
当出现转氨酶升高时,需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停药或更换药物,必要时使用保肝药物治疗,如多烯磷脂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当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头痛、眩晕等反应时,应立即停药,避免搔抓皮肤,并告知医生,在医生指导下更换药物[1-2]
少见不良反应
表现
过敏: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肝细胞性肝炎等。
出现任何心脏不适症状。
处理措施
当出现支气管痉挛、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等,必要时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患者生命。
当出现急性胰腺炎、急性肝细胞性肝炎等反应时,应立即停药,急诊就医住院治疗[1-2]
当出现任何心脏不适的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或者拨打急救电话等。
注意事项
药物贮存
遮光、密封,在干燥处(10~30℃)保存。
注意将药物放置于儿童不能够触及的地方[1]
其他
罗红霉素与红霉素存在交叉耐药性,对于红霉素耐药的病原菌一般对于罗红霉素也可产生耐药性,此类病原菌所致的感染不宜使用罗红霉素治疗。
由于服用后可引起头晕,会影响驾驶及机械操作能力,为避免造成危险,服用罗红霉素期间应避免驾驶或进行机械操作。
使用罗红霉素分散片可引起非敏感菌的过度增殖,引发二重感染。
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肝功能[1]
参考文献
[1]
罗红霉素分散片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H20000206、H20054313、H20064183等).
[2]
罗红霉素胶囊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H20093323、H20064655、H20054651等).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4]
甲硝唑片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H42021947).
[5]
张金铭. 实用数据呼吸病学[M]. 天津: 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10.
[6]
黄向阳. 实用耳鼻喉疾病诊治基础与进展[M].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7]
陈谦明. 口腔黏膜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