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粉刺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粉刺是痤疮的一种轻型表现,是痤疮形成的初期皮损
表现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包括黑头粉刺和白头粉刺
发病主要与痤疮丙酸杆菌增殖、遗传、免疫、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主要采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与化学治疗
定义
粉刺并非规范的临床疾病诊断,而是痤疮的一种较轻的皮损类型,目前认为是痤疮的早期病变。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为对称性分布,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轻度的痤疮仅有粉刺[1-4]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粉刺,好发于青春期的男性和女性。粉刺主要表现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包括黑头粉刺和白头粉刺。
若粉刺反复发生,且伴有月经不规律、多毛、不孕、肥胖等情况,还需要考虑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可能。
分类
根据形态分类
开放性粉刺
一般指黑头粉刺,是皮脂腺分泌大量皮脂,淤积在毛囊皮脂腺导管内,刺激毛囊上皮细胞角化过度,并与脱落的毛囊上皮细胞,角化过度的碎片混合,堆积扩张毛囊口而形成。
表现为黄色或黑色圆顶状丘疹伴显著扩张的毛囊开口。
闭合性粉刺
一般指白头粉刺,是毛囊漏斗部被角质层细胞堆积、堵塞,皮脂和角化物堵塞其中,形成白色角化物的丘疹。
表现为约粟米大小的肤色丘疹,无明显的毛囊开口,周围无红斑[1-5]
病因
粉刺形成的原因比较多,发病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
内分泌因素:雄激素增多导致皮脂分泌增加,比如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罹患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雄激素分泌过多等。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导管口径变小、狭窄或堵塞,影响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的正常排出。
微生物的感染:皮脂在痤疮丙酸杆菌酯酶的作用下,水解甘油三酯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及毛囊周围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遗传:粉刺的发生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有家族聚集现象,同时还可以影响皮损分布情况和病程长短。
免疫因素:部分患者血清中IgG水平增高,痤疮丙酸杆菌在体内产生循环抗体至局部参与早期的炎症反应。同时痤疮丙酸杆菌能通过经典及替代途径启动补体,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的炎症。
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情绪等因素:经常高糖饮食或食用油腻性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经常熬夜、过度劳累以及精神压力大,都可诱发粉刺[1-5]
面部清洁不当:如使用粉质化妆品、不重视面部清洁、油性皮肤等,容易出现毛囊皮脂腺导管的阻塞。
其他:长期接触矿物油类或含氯的卤代羟类物质,也可能刺激皮肤,诱发粉刺。
症状
典型症状
粉刺好发于面颊、额部、须部和鼻颊沟等皮脂腺分泌较多的区域,也可发生于胸部、背部及肩部。
主要表现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顶端呈黄白色,病情发展可出现较大的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脓肿等表现。
开放性粉刺:一般指黑头粉刺,表现为圆顶状丘疹伴显著扩张的毛囊开口,表面看起来有或大或小的黑点,挤出物形如小虫,顶端发黑,所以被称为“黑头粉刺”。
闭合性粉刺:一般指白头粉刺,顶端呈灰白色或淡黄色小丘疹,无明显的毛囊开口或伴随的红斑,内容物不容易被挤出,有时伸拉皮肤才能见到脂栓内容物[1-4]
其他症状
一般自觉症状轻微,炎症明显时可有疼痛。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面部或胸背部等皮肤,如果出现较多圆锥形丘疹,顶端呈黄白色或呈点状黑色,可以到皮肤科就诊。
内分泌科
出现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伴有月经不规律、多毛、不孕、肥胖等可到内分泌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一天洗澡,就医前清洗面部,不要使用任何化妆品。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肤什么时候出现栗米大小,顶端呈黄白色或呈点状黑色的丘疹?
是否出现病情的进展,皮损发展为炎性丘疹、结节、脓疱、囊肿等?
丘疹处是否出现红肿、疼痛?
成年女性突然出现粉刺,是否伴体毛过多、月经周期不规律等?
病史清单
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等?
是否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糖饮食、油腻性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等?
是否经常化妆?
从事何种职业,是否接触矿物油类或含氯的卤代羟类物质?
是否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等,是否也有类似症状出现?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性激素检查
影像学检查:妇科彩超
特殊检查:皮肤镜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维A酸类:阿达帕林凝胶、他扎罗丁凝胶、异维A酸、维胺酯等。
外用抗菌药物:过氧苯甲酰、夫西地酸、红霉素、克林霉素、莫匹罗星、那氟沙星、王二酸等外用制剂。
抗雄激素药物: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高糖饮食、油腻性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
可能有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可能经常化妆,或工作环境长期接触矿物油类或含氯的卤代羟类物质等。
可能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雄激素过多,或有家族遗传史。
临床表现
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病情进展后可出现炎症丘疹、脓疱,甚至结节、囊肿,此时常会感到明显疼痛。
体征:主要症状为圆锥形丘疹,如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白头粉刺可挑出黄白色豆腐渣样物质。
实验室检查
性激素检查
对青春期后持续严重的女性痤疮患者,怀疑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的高雄激素痤疮,进行性激素测定,结果常显示睾酮、雄烯二酮升高,结合彩超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妇科彩超
确定是否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
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具体情况,做出相对应的治疗。
特殊检查
皮肤镜检查
目的:主要是通过仪器放大皮肤局部皮损,获得高清局部图像,可以更好地帮助医生判断粉刺的类型和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意义:通过皮肤镜检查观察到皮肤表层鳞屑颜色、血管形态、血管排列模式,从而辨别病情,并给医生诊断粉刺类型提供可靠依据[1-4]
鉴别诊断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相似点:都发生于面部。
不同点: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表现为扁平或半球形丘疹或小结节,呈暗红色或褐色,质地柔软。
玫瑰痤疮
相似点:都有可能发生在脸部,有丘疹。
不同点:玫瑰痤疮好发于中年人;皮损分布以鼻部、两颊、前额、下颏为主,局部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形成鼻赘。粉刺好发于青少年,多发生在脸部、背部等油脂比较多的地方。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治愈疾病,减少粉刺的形成与复发。
治疗原则:去脂、溶解角质、抑制微生物增殖、抗炎及调节激素水平。
一般治疗
注意面部清洁:使用合适的洁面用品,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细菌混合物,避免过分清洗,注意控油保湿。
忌用手挤压、搔抓皮损。
避免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适当限制可能诱发或加重粉刺的辛辣刺激性食物、高糖食物及奶制品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熬夜[5-7]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维A酸类
常见药物:阿达帕林凝胶、他扎罗汀凝胶等。
药物作用:有助于粉刺溶解和排出,还可以改善和预防色素沉着。
用药注意事项:应低浓度或小范围避光使用。
抗菌药物
常用药物:过氧苯甲酰、红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夫西地酸、莫匹罗星、那氟沙星或克林霉素。
过氧苯甲酰可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外用维A酸类药物或抗生素使用。
外用抗生素容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不推荐作为抗菌药物的首选。外用抗生素,可以联合过氧苯甲酰、外用维A酸类药物使用,不宜单独或长期使用[1-5,8]
口服药物
维A酸类
常见药物:异维A酸。
以下情况可考虑选用:重度、聚合性或爆发性痤疮;频繁复发的痤疮,其他治疗无效;痤疮伴严重皮脂溢出时可使用;轻中度痤疮但患者有快速疗效需求。
药物作用: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从而改善毛囊厌氧环境,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
用药注意事项:本药有皮肤粘膜干燥、脱屑、血脂升高、抑郁等不良反应,使用时注意血液学、肝功能、情绪等变化,此外还有致畸作用,育龄期男女服药期间应注意避孕[5,9]
抗雄激素药物
常见药物: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螺内酯等。
以下情况可选用:女性痤疮患者,伴有月经不规律、肥胖、多毛、显著皮脂溢出等高雄激素表现的痤疮;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经前期明显加重的痤疮;常规治疗停药后迅速复发者可使用。
药物作用:减少或拮抗雄激素活性,从而减少皮脂分泌和抑制粉刺形成[5,10]
其他治疗
化学剥脱治疗:可用于轻中度痤疮及痤疮后色素沉着的辅助治疗,常用的制剂包括果酸、水杨酸及复合酸。
物理治疗:强脉冲光可以治疗红色的痘印,点阵射频和微针对于痤疮瘢痕有改善效果,也可以减少色素沉着的风险[4-5,8]
预后
治愈情况
一般粉刺经过及时护理及积极治疗,症状能缓解或治愈,预后一般较好[1-5]。若病情发展为结节、囊肿,则治疗困难。
危害性
粉刺可反复发生,对日常生活造成困扰。患者需要遵医嘱治疗,避免自行用消毒不彻底的粉刺针等挑取,可能引发感染,或导致痤疮瘢痕的发生。
粉刺症状缓解、治愈后也可能会遗留下色素沉着及瘢痕等,影响患者外貌美观,可能使患者出现自卑、抑郁等负面心理。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控制甜食、动物脂肪类、油炸类食物的摄入。注意限制奶制品,尤其是脱脂牛奶的摄入。
生活管理
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清洗过度,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且洗脸时要使用温水,注意不要用手挤压及搔抓粉刺,尤其是鼻及口周围,以免引起炎性反应扩散,避免引起继发感染[5-7]
保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注意日常规律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
注意防晒,比如擦防晒霜及戴帽子、打遮阳伞等。
病情监测
治疗后注意观察皮损数目是否增多,有无囊肿等情况,可以每2~4周复诊一次,以明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
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甜食、辛辣或油腻食物等。
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注意放松心情,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喜爱化妆的女性应注意卸妆,不应使用油性化妆品。
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合理正确使用药物,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3]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4]
博洛格尼,谢弗,塞隆. 皮肤病学. 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等,译. 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19.
[5]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 修订版)[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9):583-588.
[6]
刘玮,李强,蔡虹,等. 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实用诊疗规范.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7]
Acne.[2022-11-14](https://www.nhs.uk/conditions/acne/treatment/)
[8]
Barbieri JS, Spaccarelli N, Margolis DJ, James WD. Approaches to limit systemic antibiotic use in acne: Systemic alternatives, emerging topical therapies, dietary modification, and laser and light-based treatments. J Am Acad Dermatol. 2019 Feb;80(2):538-549.
[9]
Vallerand IA, Lewinson RT, Farris MS, Sibley CD, Ramien ML, Bulloch AGM, Patten SB. Efficacy and adverse events of oral isotretinoin for acne: a systematic review. Br J Dermatol. 2018 Jan;178(1):76-85.
[10]
Słopień R, Milewska E, Rynio P, Męczekalski B.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 for management of acne vulgaris and hirsutism in women of reproductive and late reproductive age. Prz Menopauzalny. 2018 Mar;17(1):1-4.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