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是最常见的一种银屑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外覆银白鳞屑的红斑或斑块,可伴瘙痒
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大多病因不明
以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为主
定义
寻常型银屑病是银屑病的一种最常见的类型。
银屑病是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
银屑病常合并其他系统异常,如内脏、关节损害等;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分型
点滴状银屑病
皮疹为1~10毫米大小的红色丘疹、斑丘疹,境界清楚,表面覆盖少许鳞屑。
多有自愈倾向,但也可能发展为慢性;可能是银屑病首发表现,也可能是斑块状银屑病急性加重。
斑块状银屑病
占银屑病的80%~90%,是银屑病最常见的形式。
皮肤损害是红色斑块,直径为1厘米至数厘米不等,边界清楚,数量不一。
发病情况
银屑病患病率在中国各地发病率有一定差异。
198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银屑病患病率为0.123%。
2008年6省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银屑病患病率为0.47%。
银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在40岁前发病。
病因
致病原因
寻常型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免疫系统参与疾病发生或发展。
遗传因素
患病人群中,近1/3有家族史。
一级亲属(父母、亲兄弟姐妹等)或二级亲属(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姨、舅等)患病,都可增加发病风险。
父母一方患病时,其子女患病率约为16%;父母双方患病时,其子女患病率可达50%。
已经发现特定的基因位点与银屑病有关。
只有遗传背景不足以引发银屑病,还需要其他因素参与。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可以诱发、加重银屑病,或者使病情迁延不愈。常见的因素如下。
感染:咽部急性链球菌感染与点滴状银屑病发病有关。
精神紧张:包括应激、睡眠障碍、过度劳累等,可导致银屑病发生、加重或复发。
不良嗜好:酗酒、吸烟等。
创伤:烫伤、烧伤、皮肤擦伤、手术等。
妊娠。
肥胖。
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参与银屑病发生和发展。
特定细胞可以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刺激角质形成细胞过度繁殖(形成皮肤损害)或关节滑膜细胞的炎症反应。
这些细胞和因子都可能成为治疗潜在靶点(即可能使用专门针对这些细胞或因子的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
症状
斑块状银屑病
皮肤损害
皮损初起表现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
逐渐扩展成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可呈多种形态,如点滴状、斑块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上面覆盖多层干燥的云母状银白色鳞屑。
滴蜡现象:刮除最上层的银白色鳞屑,可以观察到鳞屑呈层状,像刮蜡滴一样。
薄膜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后可发现淡红色半透明薄膜。
点状出血:剥去薄膜可发现点状出血,称为奥斯皮茨征(Auspitz征)。
皮肤损害可发生在全身各处,其中以四肢伸侧,尤其是肘部、膝部,以及骶尾部最常见,常对称分布。
面部皮损:多为浸润性红斑、表面鳞屑较薄或无鳞屑。
头皮皮损:发际多见,鳞屑较厚,头发呈束状。
腋下、乳房和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皮损:鳞屑较少,并可出现轻度糜烂、渗出及裂隙,似湿疹样变化。
颊黏膜和龟头损害:较少见,颊黏膜损害为灰白色肥厚斑片,龟头损害为边界清楚的干燥性红色斑块。
甲损害:多表现为甲板“顶针状”凹陷。
皮损局部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分期
进行期
旧的皮损没有消退,新的皮损不断出现。
皮损浸润炎症明显,周围可有红晕,鳞屑较厚。
搔抓、针刺、手术等都可导致受损部位出现皮损。
静止期
皮损稳定,没有新的皮损出现。
炎症较轻,鳞屑较多。
消退期
皮损逐渐缩小或变平,炎症基本消退。
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点滴状银屑病
多发生于30岁以下人群,发病前2~3周,常有咽喉部链球菌感染。
皮损初发时多位于躯干和四肢靠近躯干的部位,呈向心性分布。
皮损表现为1~10毫米大小,边界清楚的红色丘疹、斑丘疹,颜色潮红,上面有少量鳞屑。
瘙痒程度不一。
经过治疗可在数周内消退,少数可发展为慢性。
并发症
高血压
银屑病更容易发生严重高血压和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严重银屑病合并高血压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应及时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
心血管疾病
银屑病患者患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风险增高。
主要表现为胸部压迫感、胸痛、气短、乏力等。
代谢综合征
在银屑病人群中患病率更高,如糖尿病,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等。
银屑病性关节炎
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斑块、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不要自行刮除皮肤损害表面的鳞屑,可能会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避免搔抓、针刺、外伤等,否则可能会导致受损部位出现银屑病相同的皮肤损害(同形反应)。
如果面部出现皮肤损害,避免化妆遮盖,方便医生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肤损害的?
皮肤损害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有鳞屑等?
是否有关节疼痛、活动不便等情况?
皮肤损害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是否有人有相关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近期是否患过感冒或扁桃体炎?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近期有没有发生过创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皮肤组织病理
皮肤B超
血常规
血生化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糖皮质激素(外用):氢化可的松、氟轻松 、糠酸莫米松、卤米松等
角质剥脱剂(外用):水杨酸、维A酸、他扎罗汀等
糖皮质激素(口服、注射):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免疫抑制剂(口服、注射):环孢素、甲氨蝶呤、英夫利西单抗、依那西普等
诊断
诊断依据
寻常型银屑病主要依靠体格检查、皮肤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病史
一级亲属、二级亲属有人患银屑病。
有感染、精神紧张、不良嗜好、创伤、肥胖、妊娠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等,表面覆盖有银白色鳞屑。
体征
医生会检查皮肤损害的位置、形态、分布特点等,可发现滴蜡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等改变。
医生还可能会取病变部位的皮肤进行进一步检查,如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
皮肤B超
皮肤B超是一种无创的皮肤检查,利用高频超声显示皮肤病变结构,根据回声带情况作出判断。
一般用于评估银屑病的治疗效果。
其他
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可以观察血管、细胞等病变情况,帮助诊断。
皮肤镜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皮肤,为无创检查;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也是无创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需要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一般进行局部麻醉后切取少量组织。
报告单上可能会出现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化不全区可见Munro微脓肿,颗粒层明显减少或消失,棘层增厚等表述。
鉴别诊断
其他类型银屑病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皮损,表面覆盖有鳞屑。
不同点:关节病型银屑病可能有关节和周围组织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红皮病型银屑病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发红、肿胀,大量细小鳞屑;脓疱型银屑病有明显脓疱。
特应性皮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红斑、丘疹等改变,皮肤表面都可较为粗糙。
不同点:特应性皮炎可发生于小儿,皮肤可因长期搔抓形成苔藓样病变,表面无鳞屑。
二期梅毒
相似点:都可出现斑丘疹。
不同点:二期梅毒常有不洁性交史,曾经出现过硬下疳,典型的表现是掌跖部位铜红色、浸润性斑疹或斑丘疹,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
扁平苔藓
相似点:都可出现丘疹,可融合成鳞屑性斑块。
不同点:扁平苔藓的皮肤损害呈紫红色、多角形,多发生在手腕、前臂、下肢远离躯干的部位等。
玫瑰糠疹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红斑,表面可有鳞屑。
不同点:玫瑰糠疹好发于躯干或四肢近端,鳞屑较为细薄,没有滴蜡现象、薄膜现象等。
慢性湿疹、
相似点:都可出现皮肤红斑、鳞屑,可伴有瘙痒。
不同点:慢性湿疹瘙痒常较为剧烈,皮肤肥厚,有苔藓样变,鳞屑不是大量银白色的。
毛发红糠疹
相似点:都可出现丘疹和鳞屑。
不同点:毛发红糠疹为毛囊角化性丘疹,质地相对坚硬,成片分布,鳞屑细小而薄,不易刮除。
副银屑病
相似点:皮肤损害都可为斑丘疹,并伴有鳞屑。
不同点:副银屑病皮疹浸润可轻可重,鳞屑较薄,可长期存在,而无自觉症状。
脂溢性皮炎
相似点:主要是与头皮银屑病区别,都可出现红斑和鳞屑。
不同点:脂溢性皮炎皮肤损害红斑边缘不清,鳞屑细小并呈黄色油腻状,可有毛发稀疏、变细、脱落,但没有束状发。
头癣
相似点:都可出现鳞屑、脱发等。
不同点:头癣主要发生于儿童,鳞屑呈灰白色、糠状,检查可发现真菌。
治疗
寻常型银屑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还需要结合心理治疗,减少精神诱发因素;也可选择中医治疗。
寻常型银屑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效的治疗能够控制症状,甚至可实现临床治愈,但不能防止复发。
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遵循规范、安全、个体化的原则。选择公认的药物和方法;仔细评估药物安全性;并根据病情、需求、承受能力、以前的治疗情况等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适用于绝大多数银屑病患者,也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轻度,皮肤损害局限的银屑病,可以单独使用外用药物治疗。
中、重度银屑病还可以结合系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常用的外用药物有保湿剂、润肤剂、维生素D3类似物(如卡泊三醇、他卡西醇)、维A酸类药物(如他扎罗汀、维A酸乳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本维莫德、糖皮质激素等。
糖皮质激素,可用倍氯米松、氯倍他索等,虽然效果明显,但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突然停药可能会加重病情。
也可选择焦油制剂、蒽林软膏、喜树碱软膏、水杨酸软膏等抗角化药。
系统药物治疗
口服或注射给药,包括免疫抑制剂、维A酸类药物等,合并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中至重度寻常型银屑病。
常用的有甲氨蝶呤、环孢素,还有来氟米特、麦考酚酸酯等。
维A酸类药物
可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如阿维A酸等。
有致畸作用,孕妇、备孕期女性、哺乳期妇女禁用。
其他系统治疗药物
包括雷公藤多苷,也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
抗生素
点滴状银屑病与感染链球菌有关,早期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对治疗有帮助。
如果皮肤伴发感染,也可以使用抗生素。
常用的药物是青霉素,另外还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甲砜霉素等。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针对特异靶点的药物,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观察。
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或耐受性差的中、重度银屑病。
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乌司奴单抗、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古塞奇尤单抗等。
中成药
需经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通常使用中成药进行治疗,但尚需积累循证医学证据。常用药物如复方青黛胶囊(丸)、郁金银屑片、银屑灵、克银丸、消银颗粒、消银片等。
物理治疗
光疗和光疗联合治疗
光疗包括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308纳米准分子激光、308纳米准分子光,以及长波紫外线联合补骨脂素治疗(PUVA)等。其中窄谱中波紫外线是主要的光疗法。
光疗联合治疗是光疗结合药物治疗。
光疗后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干燥、红斑、疼痛等不良反应,使用保湿剂等可以帮助减轻症状。
窄谱中波紫外线一般不会增加皮肤肿瘤发生的风险。
洗浴疗法
洗浴疗法包括温泉浴、日光浴、海水浴、沙浴等。
心理治疗
应激等精神因素可能会诱发银屑病;而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皮肤病,也可能会带来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使病情加重。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结合放松训练、集体心理干预等,减轻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中医治疗
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辨证论治。
可以使用涂擦、封包、药浴、熏蒸、溻渍等方法用药。
中医还可使用火罐疗法、针刺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火针疗法、三棱针疗法、耳针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切勿轻信民间偏方、秘方、土方等。
预后
治愈情况
寻常型银屑病大多无法彻底治愈,皮肤损害可能会持续存在。
接受规范治疗后,可以获得短期缓解,之后可能会复发。
危害性
寻常型银屑病出现在面部、头皮、四肢等暴露部位,会影响美观,有的还会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
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并且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部分寻常型银屑病可能会发展为红皮病型银屑病和脓疱型银屑病,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因继发感染、全身衰竭而死亡。
中、重度患者患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保护皮肤,合理使用保湿剂,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皮肤干燥。常用的保湿剂有凡士林等,其他的乳液、霜剂、软膏等均可选用,注意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
每天洗1次温水澡,水温以37~42℃最合适,如果脱屑严重,可以适当增加洗澡频率。
不要使用刺激性洗浴用品,避免用力搓洗,防止皮损破溃发生感染。
选择宽松、透气性好、触感舒适的衣物,减少衣服对皮肤的刺激,防止汗液等刺激皮肤。
日光浴可以帮助减轻症状,可以适当晒太阳,但要避免晒伤,最好不在正午时间晒太阳。
皮损可能会伴有一定程度的瘙痒,要尽量避免搔抓。
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外伤、摩擦等。
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诱发银屑病,最好戒烟戒酒。
保持居住的湿度适宜,避免过度干燥,可以使用加湿器或在房间内放一盆水等方法提高湿度。
床单等应当及时清理脱落的皮屑,定期更换,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饮食管理
避免食用已明确过敏的食物。
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低盐少油、忌辛辣为主。
应少吃鱼、虾、红肉和高糖的食物,炎症严重时应忌食。
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适量多喝白开水,成人应保证每日摄入1500~1700毫升。
少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心理支持
面对病情可能反复或复发的情况,需要理性对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可以借助倾诉、文体活动等减轻焦虑。
随诊复查
按照医生的要求复诊,了解具体病情,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有无并发症。
预防
寻常型银屑病目前没有明确的预防措施,但生活中可注意以下几方面,以降低患病风险。
感染可能诱发银屑病,因此要治愈并且预防感染,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密切接触,合理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受凉等。
注意保护皮肤,合理使用保湿剂,避免搔抓、摩擦、高温等导致皮肤损伤。
戒烟戒酒。
养成良好的作息,保证睡眠时间,如果出现失眠等情况,及时就诊。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
保持体重在合理范围,超重人群可以通过运动、饮食控制等方法减重。
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尤其咖啡、可乐、浓茶等;提高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完整版)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9,52(10):667-710.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银屑病生物治疗专家共识(2019) [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9,52(12):863-871.
[3]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 皮肤科分会银屑病中医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 [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3):273-277.
[4]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
白彦萍,王红梅,齐潇丽.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专家共识(2017年)[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6(6):547-550.
[6]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7]
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 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8]
Menter A, Gottlieb A, Feldman S R, et al.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soriasis and psoriatic arthritis: Section 1. Overview of psoriasis and 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with biologic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08, 58(5): 826-850.
[9]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化学药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10]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11]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12]
杨月欣,葛可佑.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13]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Psoriasis. [2022-11-04] (https://www.niams.nih.gov/health_info/psoriasis/)
[14]
Asztalos ML, Heller MM, et al. The impact of emollients on phototherapy: a re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3, 68(5): 817–24.
[15]
Campa M, Mansouri B, et al. A Review of Biologic Therapies Targeting IL-23 and IL-17 for Use in Moderate-to-Severe Plaque Psoriasis. Dermatology and Therapy, 2016, 6(1): 1–12.
[16]
Dessinioti C, Katsambas A. Seborrheic dermatitis: etiology,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s: facts and controversies. Clinics in Dermatology, 2013, 31(4): 343–351.
[17]
Farahnik B, Beroukhim K, et al. Ixekiz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A Review of Phase III Trials. Dermatology and Therapy, 2016, 6(1): 25–37.
[18]
Magin P. Appearance-related bullying and skin disorders. Clinics in Dermatology, 2013, 31(1): 66–71.
[19]
Rendon A, Schäkel K. Psoriasis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9, 20(6): 1475.
[20]
Soleymani T, Hung T, et al. The role of vitamin D in psoriasis: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5, 54(4): 383–92.
[21]
Tablazon IL, Al-Dabagh A, et al.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in psoriasis patients: current and fu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2013, 14(1): 1–7.
[22]
Weigle N, McBane S. Psoriasi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13, 87(9): 626–33.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