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面神经麻痹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面部肌肉无力或瘫痪
常表现为口角歪斜、不能闭眼、讲话漏风
病因包括脑部病变及面神经损伤
多数预后良好,可在3~4个月内完全恢复
面神经麻痹是什么?
定义
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受到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面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又称“面瘫”。
病变位于大脑面神经核以上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位于面神经核以下者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的作用包括:支配面部肌肉运动,完成面部活动;控制面部腺体活动,分泌泪液、唾液;传递舌头前部2/3的味觉以及外耳道和耳廓的感觉。
分型
根据面神经损伤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体见下表。
项目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瘫程度
好发年龄 大于55岁 15~45岁
常见病因 脑卒中、脑肿瘤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Hunt综合征
病变部位 脑干 脑桥下部、中耳、腮腺等
发病部位 病变部位对侧下面部 病变部位同侧上面部和下面部
起病速度 常突然出现症状 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
预后情况 容易致残 多可在3~4个月完全恢复
发病情况
面神经麻痹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概念范围较广,无权威数据。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最常见的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每年每10万人新发病15~30人。
男女性别比无差异,妊娠女性发病率较普通女性高。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面瘫能自愈吗?
部分面瘫可以自愈。
面瘫的一种常见类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自限性,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仍有70%可在发病6个月后完全恢复。
面瘫普遍预后较好,大部分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
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可遗留面肌无力、面肌痉挛、进食流泪等后遗症。因此本病仍要及时、合理治疗,预防后遗症发生。
面瘫后遗症有哪些?
面瘫如果不规范治疗或治疗不及时,可能遗留面肌痉挛、面部动作异常、进食流泪等问题。
面肌痉挛:一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痉挛或抽搐,可进展为面肌挛缩,即面部肌肉缩小,眼裂缩小,鼻唇沟加深。
面部动作异常:可出现口眼联带运动,即眨眼时不自主地噘嘴或歪嘴。
进食流泪: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也称为“鳄鱼泪”。
周围性面瘫可以做理疗吗?
周围性面瘫可以做理疗,可采用红外线、超短波、电刺激等进行治疗。
周围性面瘫在规范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理疗方式。
急性期时,常采用红外线、超短波治疗,能改善面神经周围血液循环,有效减轻神经水肿。
恢复期时,如未出现面肌痉挛,可采用中频或低频电刺激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
病因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以卒中、肿瘤、脑外伤、颅内感染等为主。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则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感染、外伤等为主。
所有面神经麻痹患者中,有70%左右是由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所致。
致病原因
感染性疾病:亨特综合征、莱姆病、脑炎、中耳炎、乳突炎、迷路炎、腮腺炎等。
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等。
炎症免疫性疾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
肿瘤:脑干肿瘤、面神经鞘瘤、听神经瘤、脑膜瘤、脑桥小脑角肿瘤等。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外伤: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医源性损伤、新生儿产伤等。
诱发因素
寒冷及凉风刺激、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诱发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易患因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更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妇(尤其是孕晚期),10岁以下的儿童患者较少见。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更常见于55岁以上人群,有脑卒中、脑肿瘤或颅内感染病史者。
发病机制
在颅骨里有个管道,名为面神经管,面神经在这个管道里。
正常情况下,面神经仅占管径的25%~50%,管道还很宽敞。
如果面神经受到损伤(如炎症刺激、缺血),出现水肿,这个管道就会显得很窄,挤压水肿的面神经,从而出现功能障碍。
症状
不同位置的面神经损伤,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不同病因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伴随的症状有所不同。
面神经受损的严重程度不同,则面神经麻痹的轻重程度不同。
面神经麻痹起病急,大部分人睡前毫无异常,起床时发现嘴歪了、说话漏风、刷牙漏水;或者自己并无感觉而被他人首先察觉。
面神经麻痹多为一侧。
主要表现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鼻唇沟变浅。
口角歪斜(嘴歪)。
讲话漏风。
额纹(抬头纹)存在,皱眉、闭眼等动作无异常。
下面部肌肉无力。
仍有哭、笑等表情。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眼裂变大。
鼻唇沟、额纹(抬头纹)均变浅。
口角歪斜(嘴歪)。
讲话漏风。
流口水。
不能顺利完成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
严重者不能做哭、笑等表情。
进食时食物残渣总是残留在齿颊间隙。
少数可出现口唇与脸颊不适。
用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眼白(即“贝尔现象”)。
并发症
脑卒中:可伴有偏瘫、偏盲、感觉异常等。
脑肿瘤:可伴有肢体瘫痪、感觉异常等。
亨特综合征:常伴听觉过敏,外耳道、鼓膜上出现疱疹,耳郭、外耳道感觉迟钝,味觉减退。
吉兰-巴雷综合征:常有双侧面瘫、四肢瘫痪。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常伴有四肢袜套感(感觉像戴了手套或穿了袜子一样)、蚁行感(感觉有蚂蚁在皮肤上爬)、麻木、发凉、触电样等感觉异常。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果出现嘴歪、说话漏风、刷牙漏水、不能眨眼、闭眼费力、面部表情丧失、流口水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发病时间、持续时间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之前有没有风吹、着凉、感冒?
症状有没有过好转?
吃饭、喝水、说话是否受到影响?
听力怎么样,有没有耳鸣?
病史清单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中耳炎等病史?
是否有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医源性损伤、新生儿产伤史等?
检查清单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
其他检查:面神经电图、面肌肌电图
用药清单
地塞米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阿昔洛韦、维生素B1、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甲钴胺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中耳炎、脑梗死、带状疱疹、感冒等病史。
有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医源性损伤、新生儿产伤等。
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嘴歪、说话漏风、刷牙漏水、不能眨眼、闭眼费力、面部表情丧失、流涎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或CT扫描,能够观察是否存在脑肿瘤、脑卒中等可能导致面瘫的疾病,帮助确定面瘫的原因。
如果由脑卒中引起,在CT上可看见异常信号存在。
如果由颅骨骨折引起,在CT上看见颅骨不连续影像表现。
如果病因为脑肿瘤,磁共振上可看见异常信号存在。
实验室检查
进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也有助于医生查找面神经麻痹的原因。
如果怀疑面神经麻痹是由莱姆病引起的,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测。感染后4~6周,血清学检测对莱姆病的诊断非常敏感且具有特异性。
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主要用来评估面神经受损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医生判断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可能性,以及是否有必要施行面神经减压术。
包括面神经电图(ENoG)和面肌肌电图(EMG)。
面瘫程度轻者,通常恢复较好,无须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
分级
常用House-Brackmann量表,将面神经麻痹从轻到重分为六级。
Ⅰ级:正常
各区面肌运动正常。
Ⅱ级:轻度异常
大体观:轻度的面肌无力,可有非常轻的联带运动。
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
运动:皱额正常,稍用力闭眼完全,嘴角轻度不对称。
Ⅲ级:中度异常
大体观:明显的面肌无力,但无面部变形,可有联带运动、面肌挛缩或面肌痉挛。
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
运动:皱额减弱,用力后闭眼完全,嘴角用最大力后轻度不对称。
Ⅳ级:中重度异常
大体观:明显的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
静止状态: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
运动: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嘴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
Ⅴ级:重度异常
大体观: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
静止状态:面部不对称。
运动:皱额不能,闭眼不完全,嘴角轻微运动。
Ⅵ级:完全麻痹
无运动。
鉴别诊断
可引起的面肌瘫痪的其他疾病
多种疾病可以引起面肌瘫痪,易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混淆,需要对这些疾病进行鉴别。
疾病 病因 鉴别要点
吉兰-巴雷综合征 自身免疫反应 双侧发病更常见
莱姆病 莱姆病螺旋体感染 蜱暴露史,皮疹或关节痛,曾前往莱姆病流行地区
中耳炎 细菌或病毒性病原体 逐渐起病
耳痛、发热、传导性听力障碍
亨特综合征 带状疱疹病毒 前驱疼痛症状,耳道或咽部水疱皮疹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
其他免疫抑制症状或体征
脑卒中 缺血、出血 额部不受累
常同时有肢体瘫痪
意识丧失
逐渐起病
精神状态改变
面肌痉挛
相似点:面肌痉挛严重者,也可能出现口角歪斜。
不同点: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抽动,没有额纹和鼻唇沟变浅、同侧面部表情丧失等表现。面肌痉挛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治疗
面神经麻痹治疗目的为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急重症治疗
某些急重疾病,可引起面神经麻痹,需要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者,要监测其心脏功能、氧饱和度、血压、血糖、体温等项目,符合血管内治疗条件者可采取特异性治疗如血管内取栓等。
脑出血:在急性期,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脑保护治疗、降颅压治疗。
吉兰-巴雷综合征:伴有严重肢体无力和呼吸肌受累者,会进行心电、呼吸道监测管理,给予营养支持,早期使用免疫调节剂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进行神经功能康复。
药物治疗
所有治疗药物,都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急性期
发病1~2周内可视为急性期。此阶段主要是控制组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神经受压。常用药物如下。
糖皮质激素
为基础治疗药物,在急性期使用,能使神经功能尽早恢复,可改善病情,促进康复进程。
可选用地塞米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
抗病毒药物
一般不单用,常与糖皮质激素联用,效果最佳。
与病毒感染有关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改善病情,常选用阿昔洛韦或利巴韦林。
神经营养药物
为促进神经髓鞘修复,常使用维生素B1、甲钴胺等药物。
抗感染药物
如果是由莱姆病或因其他细菌、真菌感染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可根据敏感菌和具体情况选用抗感染药物治疗。
常用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红霉素、青霉素类等药物。
恢复期
6个月内为恢复期。
此期治疗目的主要是尽快使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和加强肌肉收缩。
主要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如维生素B1、甲钴胺。还可使用烟酸、地巴唑改善局部供血,缓解外周面神经麻痹症状。
后遗症期
6个月后面神经功能仍不能恢复者,可尝试手术治疗,具体见手术治疗部分。
物理治疗
急性期时,采用红外线、超短波治疗,能有效减轻患者水肿的症状。
恢复期时,采用电刺激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手术治疗
适用于6个月后面神经功能仍不能恢复者,和永久性面神经麻痹者。
神经吻合术
神经遭受外伤或因手术需要或在术中误伤时,均应立即行神经断端直接吻合术。
神经吻合术适用于神经无缺损或缺损不大,直接缝合后无明显张力者。
神经游离移植术
适用于损伤或手术造成面神经部分缺损者。
其他移植方法
近年来国外相继报道了一些面神经已完全变性的神经移植的新方法,如面神经横跨移植技术、面神经横跨移植及带血管神经的股薄肌移植技术,以治疗面神经损伤晚期病例。
面神经横跨移植及辅以吻合神经血管的胸小肌、股薄肌等的游离肌移植,在一些病例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患侧出现不同程度的主动运动,有的基本恢复了正常功能。
对于无法进行神经吻合和神经移植者,或者采用上述手术失败者,可采用筋膜悬吊法等进行整形手术治疗。
面-副神经交叉吻合术,适用于面神经中枢端已完全破坏或缺失,而其周围支完好及面部表情尚未严重萎缩的病例。此手术可能使面部表情肌张力及自主运动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为肩下垂。
对于单纯面神经下颌缘支麻痹者,除可采用上述筋膜悬吊或肌瓣悬吊法之外,还可根据具体病情情况采用转移下唇轮匝肌至上唇,以达到动力矫正的目的。
中医治疗
常用通经活络、祛风散寒、补血行气、解痉镇痛的中药,改善面部微循环及新陈代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而达到治疗目的。具体用药要咨询专业医师,不要听信“偏方”“土方”。
中医还常采用针灸的方法,来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后遗症治疗
各种类型面神经麻痹经过急性期、恢复期的治疗后,6个月内仍不能完全恢复患侧面神经的功能,可能会遗留患眼溢泪(鳄鱼泪),面部倒错(口角歪向患侧、睑裂变小、面肌痉挛)等。
针对以上症状体征,可尝试肉毒毒素矫正治疗。
耳鼻喉-头颈外科可能采取面神经吻合术治疗。
对于溢泪,眼科可能进行泪管再通术。
面肌痉挛,可用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肌靶点注射。
预后
治愈情况
大多数可以痊愈。
大部分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
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仍有70%可在发病6个月后完全恢复。
少部分患者可遗留面肌无力、面肌联带运动、面肌痉挛或鳄鱼泪等后遗症。
虽然部分可自愈,也要及时进行合理治疗,可以加快恢复速度,预防后遗症的发生。
4%~14%的患者会复发。出现复发,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特别是要进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或CT检查,明确有无肿瘤、感染或其他病变。
影响预后的因素
年龄:小于30岁者恢复不完全的可能性仅有10%~15%,大于60岁者恢复不完全的可能性为60%。
面瘫程度严重:面瘫程度轻者恢复得更快更好,而程度重者恢复相对较慢。
起病时已经有患侧味觉减退、唾液分泌减少者,恢复较困难缓慢。
危害性
面神经麻痹,可能会某些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影响其正常的社交活动。
由脑卒中、脑部肿瘤等急重症引起面神经麻痹者,如果不及时进行合理治疗,有可能致残。
约有9%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者会出现后遗症。
面肌痉挛:一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痉挛或抽搐。
面肌挛缩:一侧面部肌肉不同程度地挛缩,出现眼裂缩小,鼻唇沟加深。
联带运动:损伤面神经再生时,支配眼轮匝肌的纤维与支配降口角肌的纤维错误连接,出现口眼联带运动(眨眼时不自主地噘嘴或歪嘴);支配唾液腺分泌的纤维与支配泪腺分泌的纤维错误连接,出现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鳄鱼泪)等。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清淡饮食,食物应以细软、易消化为主,如牛奶加藕粉、烂粥、面糊,再逐步过渡到蛋羹、鱼泥粥、面片卧鸡蛋等。
忌辛辣、油腻、坚硬的食物,如生蒜、辣椒、咖喱、炸鸡、油条、肥肉等。
肉类推荐优选鱼禽类,并做成肉泥或肉圆。
蔬菜、水果等可切碎后烹饪或榨汁饮用,必要时用吸管辅助进食。
适量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胡萝卜、西蓝花等。
食物易存留于面神经麻痹的一侧,应注意口腔卫生。
戒酒。
眼部护理
眼睛不能完全闭上的患者,泪液产生减少,角膜发生干燥、擦伤的风险增加,需进行眼部护理,保持角膜表面的湿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人工泪液滴眼,含防腐剂的每天建议使用4次,不含防腐剂的可以频繁使用。
涂眼药膏,但用药后容易出现模糊视力,可以在临睡前使用。
湿房镜,是聚乙烯制成的能够保持一定湿度的专门的眼罩。
普通眼罩,注意不要让眼罩直接接触角膜,不然会损伤角膜。
如果在治疗中出现眼痛、眼痒、畏光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到眼科就诊。
生活管理
注意面部的保暖,外出时可戴口罩。不要用冷水洗脸,避免直吹冷风。
睡前可用50~60℃的热毛巾敷患侧面部。
家属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多关心、体贴、照顾患者。
功能康复
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面部对称性、面部肌肉的自主控制,并抑制异常的联带运动(口眼联带运动)。常用训练方法如下:
按摩瘫痪的面肌,用手掌根部从患侧嘴角向上螺旋式按揉,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用力要柔软适度。
练习进食、饮水,并尽力保持眼睛睁开。
面对镜子以不同的速度和动作幅度,做抬眉、眨眼、微笑、噘嘴、露齿、鼓腮的动作,每日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
放松肌肉。
预防
病因明确的面神经瘫痪
进行针对病因进行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
高血压患者控制好血压,按时用药,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性神经病。
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者,常饮食应清淡,减少动物内脏、海鲜、以及钠盐的摄入。
病因不明的面神经瘫痪
无明确预防措施,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避免面部长期接受冷风刺激。
加强锻炼,提供免疫力。
日常饮食要健康、均衡。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陈生弟. 神经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张志愿. 口腔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刘明生.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2):84-86.
[4]
刘媛媛,沈娟红. 康复训练在面神经麻痹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12):16-18.
[5]
吴欣娟.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二)[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6]
彭成,黄正明.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成方制剂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7]
熊方武,余传隆,白秋江.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化学药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8]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9]
杨月欣,葛可佑.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10]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11]
Lyme Disease Data and surveillance. Lyme Disease. 2019. https://www.cdc.gov/lyme/datasurveillance/
[12]
Cools MJ, Carneiro KA. Facial nerve palsy following mild mastoid trauma on trampoline. Am J Emerg Med, 2018.
[13]
Primary Care ENT, An Issue of Primary Care: Clinics in Office Practice.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4.
[14]
Garro A, Nigrovic LE. Managing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8, 71(5): 618–623.
[15]
OTC Drops: Telling the Tears Apart. Review of Ophtalmology. 2012. https://www.reviewofophthalmology.com/article/otc-drops-telling-the-tears-apart
[16]
Shapiro ED. Clinical practice. Lyme diseas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0(18): 1724–1731.
[17]
Wright WF, Riedel DJ, Talwani R, Gilliam B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Lyme disease.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12, 85(11): 1086–93.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