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晕动病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一种受不适宜的运动环境或运动环境中的不习惯因素刺激所致的综合征
主要症状有上腹不适、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和精神因素有重要关系
以预防为主,主要治疗包括脱离运动环境、药物治疗、使用晕车贴、习服治疗等
晕动病是什么?
定义
晕动病是一种由于暴露于主观、客观运动状态及环境下,受不适宜的运动环境或运动环境中的不习惯因素刺激所致的综合征。
因感受器接受了过度的刺激信号,或数个感受器同时接受了刺激信号引起了感觉矛盾(冲突)所致。
分型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将晕动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
轻型:患者仅有咽部不适、唾液增多、疲乏、头晕、头痛、嗜睡、面色稍苍白等表现。
中型: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加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重型:表现为上述症状加剧,如呕吐不止、心慌、胸闷、四肢冰冷、表情淡漠、唇干舌燥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晕动病因运动环境的不同而分为晕机病、晕车病、晕船病、宇宙运动病和模拟器病等。
发病情况
儿童、孕妇、初次乘坐某种交通工具的人群容易发生晕动病。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晕动病是怎么回事?
晕动病即指当机体受到不正常的运动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人们平时所说的晕车、晕船、晕飞机等,都属于晕动病。晕动病发作时患者可出现晕眩、恶心、呕吐、乏力、冷汗等症状,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尤其对于军事作业如航海、航空等带来极大的不便。
晕动病和眩晕症一样吗?
晕动症和眩晕症不一样。
晕动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在不正常运动刺激时,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冷汗等一过性系列症状,无此类刺激则不发病。
眩晕症是指患者对空间定位发生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发作时患者常感到天旋地转,无法正常的站立行走,可伴上述症状。眩晕症为病理性病变导致。
晕动病是体质不好的表现吗?
晕动病发病与患者体质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的因素包括:
过度疲劳、饮食不当、精神紧张时,易发病。偏头痛者易发生晕动病。女性,特别是妊娠女性容易发病。其易感性也可能受月经周期及口服避孕药的影响。青春期早期为本病的发病高峰,然后下降,在成年期继续下降。遗传变异可能与晕动病易感性增加有关。
病因
致病原因
晕动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和精神因素有重要关系。
诱发因素
客观环境
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噪声、特殊气味(如汽油味、异味)等环境下,以及高速行驶或过于颠簸等情况下,容易诱发晕动病。
身体状态
人在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饥饿或饱餐、身体虚弱,或者女性经期、妊娠期等情况下,容易诱发晕动病。
精神因素
心情不好,或者是精神紧张,越担心发生晕动病,越容易发生。
视觉因素
当注视快速运动或旋转的物体时,也可能诱发晕动病。
内耳疾病
一些内耳疾病如迷路炎等,可导致前庭功能障碍,诱发晕动病。
发病机制
内耳前庭功能障碍
内耳前庭是人体的平衡感受器官。当前庭所受运动刺激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了机体的耐受限度时,就会发生晕动病。
内耳前庭包括三对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椭圆囊和球囊又统称为耳石器,这些结构可以感知人体的体位或运动变化,并向大脑传递这些信息。
当乘坐交通工具时,由于突然启动、过快加速、突然减速或刹车、过于颠簸等,会对前庭产生刺激,当刺激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了机体的耐受限度,就会导致前庭神经功能紊乱,向大脑传递的信息混乱,导致晕动病。
每个人的内耳前庭对运动刺激的最大耐受强度和最长耐受时间有很大差异,所以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只有部分人发生晕动病。
内耳前庭-视觉-本体感觉障碍
当来自内耳前庭-视觉-本体感觉这三个系统的信息出现冲突的时候,就会发生晕动病。
大脑会同时接收来自内耳前庭、视觉及本体感觉发出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向身体发出运动指令,调节和维持身体在空间内的平衡。
在一些异常情况下,大脑接收到的来自各系统的信息不一致,如在乘车、乘船、乘飞机时,眼睛看到车内、船舱或机舱内的事物是相对静止的,但是内耳前庭却感觉到身体在摇晃。
大脑收到不同的信息,发出的运动指令就会和部分感觉反馈出现冲突,身体无法维持平衡,就容易发生晕动病。
症状
晕动病常发生在乘车、航海、飞行几分钟至几小时后。
一般在停止运动或减速后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内,症状可以消失或减轻。
通常进行性加重,先出现疲倦、嗜睡、无力;随之出现咽喉部不适、唾液增多、恶心、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进一步加重而出现呕吐、头痛、心慌、胸闷等症状。
主要症状
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重度和重度。
轻度
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头晕、恶心、咽部不适、唾液分泌增多、面色发白、疲乏、困倦、情绪低落、嗜睡、无力等症状。
中度
头晕、恶心严重,分泌大量唾液,出现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有时还会出现头痛。
呕吐后,头晕、恶心等症状可能会暂时缓解。
重度
严重的头晕、恶心、心悸、胸闷,持续或频繁呕吐,冷汗淋漓,四肢冰冷无力,呼吸变深而慢,眼球震颤,血压下降等。
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困难甚至昏迷。
就医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如果停止乘坐交通工具后,上腹不适、头晕、恶心、呕吐、呕吐等症状持续几小时以上未见缓解,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家人陪同就医,以避免自行就医途中出现头晕而晕倒。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乘坐交通工具数小时后仍有上腹不适、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吗?
头晕持续多久,头晕时是否有旋转感?
症状的诱发和缓解因素是什么?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晕动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前庭功能检查
颞骨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组胺药:茶苯海明、异丙嗪、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甲氧氯普胺
抗胆碱药:山莨菪碱、东莨菪碱
钙通道阻滞剂:桂利嗪
多巴胺受体拮抗药:多潘立酮
诊断
诊断依据
医生根据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晕动病。
通过前庭功能检查、耳部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可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如果患者既往有晕动病病史,更有助于诊断。
病史
多有晕动病反复发作病史。
可有晕动病家族史。
可有内耳疾病史,如迷路炎等。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为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出现上腹部不适、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前庭功能检查
冷热温度试验和旋转试验
判断外周前庭功能状况的主要方法。
多数患者呈现半规管功能过敏。
四柱或二柱秋千检查
多数患者呈现耳石器过敏,出现晕动病症状。
其他
如闭目直立检查法、过指试验、行走试验、瘘管试验、姿势描记法、位置性眼震试验、眼震电图描记法等,均有助于了解前庭功能,并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内耳病变以及病变部位。
耳部影像学检查
可能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耳部CT扫描或耳部磁共振检查,进一步检查内耳结构,用于鉴别诊断,确定头晕、呕吐的病因。
鉴别诊断
晕动病需要与其他导致头晕、恶心等症状的疾病鉴别。
梅尼埃病
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曾称美尼尔病。
中老年、女性多见,儿童少见。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
与是否乘坐交通工具无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也是最常见的源于内耳的眩晕病。
老年人多见。
主要表现为与体位相关的眩晕。在某特定体位,比如躺下、坐起、仰头取物、低头、转动头部或翻身时,出现短暂眩晕,一般小于1分钟。
变位试验是诊断的金标准。
前庭神经炎
有些患者在发作前数天或数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主要表现为突然强烈的旋转性眩晕、眼球震颤,伴有明显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急性期后未正规诊疗及前庭康复,可能转为慢性持续性的头晕,单侧前庭功能低下的动态代偿不良及功能性头晕。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
临床表现极复杂,根据椎-基底动脉缺血部位的不同,可出现眩晕、共济失调、复视、黑矇、感觉障碍、吞咽困难、构音障碍、枕部疼痛等症状。
治疗
脱离运动环境
当乘坐交通工具时出现晕动病症状时,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立即停止乘坐交通工具,如下车等,到通风良好、安静舒适的环境平躺或坐着休息一会儿。
使视觉固定于稳定不动的环境或某一目标上,也可预防疾病发生。
一般治疗
如果不能立即停止乘坐交通工具,可以自己采取一些方法缓解症状。
停止看书、看报、看手机等。
看地平线或远处的静止物体,或闭眼休息。
放松,并做深呼吸。
与他人聊天,或者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分散注意力。
如果是站立着,最好是坐下来,头部紧靠在固定的椅背或物体上,避免身体随着交通工具的颠簸、刹车等做较大幅度的摇摆。
尽量避免噪声刺激,可以戴上耳机。
开窗通风,呼吸新鲜空气,如果有不良气味,可以戴上口罩。
换到尽量靠前的位置,减轻颠簸。
如果行程比较长,可以尝试睡觉。
药物治疗
用药原则
如果症状严重,或者持续较长时间不能缓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抗组胺药和抗胆碱药,用于缓解头晕、呕吐等症状。
呕吐等症状非常严重者,需要酌情使用镇吐剂和镇静剂。
常用药物
抗组胺药
常用药包括茶苯海明、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甲氧氯普胺、盐酸美克洛嗪等。
抗胆碱药
常用药为东莨菪碱贴剂,贴于耳后,有防治恶心、呕吐的功效与作用。
钙通道阻滞剂
常用药为桂利嗪,在晕动病中主要用于抑制头晕。
多巴胺受体拮抗药
常用药物为多潘立酮,用于抑制恶心、呕吐。
用药注意事项
服用药物后,由于其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可能导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需要避免驾驶或进行高空作业,以免发生危险。
使用晕车贴
组成和功效
晕车贴中含有薄荷、冰片等有效成分,市面上销售的晕车贴品类比较多,成分不一,都主要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适用于晕车、晕船、晕机所致的眩晕、呕吐。
优点
使用方便,而且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对驾驶员、机械操作人员、高空作业人员无不良影响。
使用方法
撕开保护层,将胶面贴于双耳根后无头发的部位,左右各一片。
使用时间
晕车贴由于其药物成分是经皮肤吸收,吸收速度较口服药物慢,所以应该至少在上车前1小时使用。
使用注意事项
贴晕车贴的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可能是对晕车贴的胶过敏所致,应立即取下晕车贴,避免过敏情况加重。
中医治疗
中医将晕动病归属于“眩晕”“呕吐”范畴,包括以下治疗方法。
按压内关穴
操作方法
呕吐发作时,可用大拇指持续用力按压内关穴1~3分钟,具有宽胸利气、降逆止呕的作用。
内关穴定位
仰掌,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简易取穴方法
一手握拳,腕掌侧突出的两筋之间,距腕横纹3指宽的位置即是内关穴。
使用中药
含服生姜
生姜有温中止呕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且作用持续时间长,无不良反应。
饮用薄荷水
薄荷具有清利头目的功效,且薄荷气味芳香,适量饮用薄荷水可改善头晕、恶心等症状。
使用中成药
服用中成药龙虎人丹,或在太阳穴涂抹棕色清凉油或风油精,也可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习服治疗
可采用运动训练,给予一定量的定向信息冲突的刺激(如旋转、晃荡运动),增强适应能力,降低敏感性。
预后
治愈情况
晕动病的症状一般在停止乘坐交通工具或减速后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内消失或减轻,一般不超过3天。
有的人症状持续数天后才恢复,并伴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食欲减退等。
重复乘坐交通工具或加速运动后,症状可再度出现,但经多次发病后,症状反而可以减轻,甚至不再发生。
危害性
一般在脱离运动环境后即可恢复,极少出现严重危害,主要是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良体验和心理负担。
严重呕吐时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补充。
日常
日常管理
避免或减少乘坐会诱发晕动病的交通工具。
饮食宜清淡(少糖、少盐、少油),不吃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西红柿、柑橘、柚子等新鲜的蔬菜、水果。
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及过度疲劳。
戒除吸烟、嗜酒等不良嗜好。
多参加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改善体质。
晕动病不是大问题,要保持精神愉悦、心态平和,消除心理负担。
预防
短途出行,尽量选择步行,减少乘坐交通工具的次数。
乘车、船、飞机前0.5~1小时口服晕车药1次剂量,或提前1~2小时使用晕车贴。
选择稳定性好,颠簸小的交通工具,乘坐时选择安静、通风良好、靠前的位置。
劳累或身体不适时,应减少出行,注意休息。
避免饮酒,旅行前少量进食一些清淡食物,避免在饥饿或饱餐的情况下乘坐交通工具;可携带橘子等气味清新的水果乘坐交通工具。
保持心情愉悦,暗示自己不会晕车、晕船、晕机。
可以在太阳穴涂少许清凉油或风油精。
多参加荡秋千、玩滑梯等活动,有助于调节人体位置平衡能力。
平时多做转头、弯腰转身及下蹲等动作,可以提高前庭器官的耐受性。
参考文献
[1]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上册[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梁繁荣,赵吉平. 针灸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
Spinks A, Wasiak J. Scopolamine (hyos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motion sicknes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1, 2007(6): 1–21.
[4]
Brainard A, Gresham C.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otion sickness. Am Fam Physician, 2014, 90(1): 41–46.
[5]
Hromatka BS, Tung JY, Kiefer AK, Do CB, Hinds DA, Eriksson N. 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motion sickness point to roles for inner ear development, neurological processes and glucose homeostasis. Hum. Mol. Genet., 2015, 24(9): 2700–08.
[6]
Hromatka, Bethann S.; Tung, Joyce Y.; Kiefer, Amy K.; Do, Chuong B.; Hinds, David A.; Eriksson, Nicholas. 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motion sickness point to roles for inner ear development, neurological processes and glucose homeostasis.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2015, 24(9): 2700–2708.
[7]
Golding, J. F. . Motion sickness.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2016, 137(): 371–390.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