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唇癌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指发生于唇红黏膜的癌,多为鳞状细胞癌
表现为溃疡或肿块病变,常伴有出血和疼痛
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吸烟、紫外线暴露、化学致癌物质有关
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辅助放、化疗
定义
口唇由皮肤、口轮匝肌和黏膜构成。上、下唇的游离缘共同围成口裂,口裂的两端称为口角。
唇黏膜是指口唇的全部黏膜,上下唇均可以分成三部分:皮肤部(又称白唇)、红唇部(又称唇红黏膜)及黏膜部(在唇的里面,为口腔黏膜的一部分)。
唇癌是指发生于唇红黏膜(红唇部)的癌,唇内侧黏膜应属颊黏膜癌;发生于唇部皮肤者,应归于皮肤癌。
多数唇癌分化良好,肿块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经过早期发现、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可能有损容貌,不能完好地保存唇部功能。
分类
唇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是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其他少见类型有基底细胞癌、腺癌、黑色素瘤、肉瘤和淋巴瘤等。
唇部鳞癌主要有以下3种形态:
外突型
唇部外生突出的肿块,呈菜花状,表面污秽,基底有浸润。
溃疡型
黏膜表现溃疡凹陷,向深层侵蚀,溃疡基底及周围发硬,边缘隆起呈堤状(类似于被河堤包围的坑地),中心伴坏死组织,易出血、结痂。
疣状癌
较少见,黏膜上界限清楚的疣状肿物(表面凸起的赘生物),表面不规则,生长缓慢,一般不发生引流区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发病情况
我国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有国外数据统计表明,大洋洲的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13.5人,欧洲为每10万人中12人,北美为每10万人中12.7人[1]
大约90%的唇癌发生在下唇,其中7%发生在上唇,3%发生在口腔黏膜连合处。
好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男女比例约为4∶1。
病因
致病原因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吸烟、紫外线暴露、接触化学致癌物质、局部热刺激、患有癌前病变等因素相关。
易患人群
户外工作者,如农民、渔民及长期暴晒于紫外线下的工人。
吸烟人群,尤其是长期吸烟斗或雪茄者。
有明确癌前病变史,如口腔白斑、唇部乳头状瘤、盘状红斑狼疮等。
唇部长期受到热刺激或灼烫,如喜欢滚烫食物的人群。
接触化学致癌物质,长期局部热刺激的人群。
症状
主要症状
早期唇癌表现为疱疹状结痂肿块或局部黏膜增厚,随着病情发展,可发展为菜花状肿块或火山口状溃疡,且难以治愈。
伴有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和出血。
发生于下唇者,会影响口唇闭合功能,出现严重的涎液外溢。
其他症状
肿瘤进一步向周围皮肤及黏膜扩散,同时向深部肌组织浸润,导致溃疡范围变大变深。
晚期可侵及全唇、颊部、口腔前庭,甚至颌骨,出现下唇固定、恶臭、组织坏死脱落。
就医
就医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当出现唇红缘处结痂肿块,火山口状溃疡,局部出血或疼痛时,建议及时就医。
头颈外科
高度疑似或确诊为唇癌者,也可前往头颈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唇部若出现疱疹状结痂等不适,建议不要撕脱,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久治不愈的口腔溃疡?
以前是否出现过嘴唇部位肿块?
嘴唇部位有没有出血、溃疡、疼痛?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过口腔白斑、唇部乳头状瘤、盘状红斑狼疮等病史?
平时是否吸烟?
是否从事户外工作,或长期被日光照射的职业?
是否有外伤史、手术史?
是否有药物或者食物过敏史、输血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CT、磁共振检查。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等。
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病理活检。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痛药物:如布洛芬、曲马多等。
其他药物:如口腔溃疡贴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有长期吸烟的习惯。
明确癌前病变史,如口腔白斑、唇部乳头状瘤、盘状红斑狼疮等。
长期暴晒于紫外线下。
临床表现
症状
有唇红黏膜肿块、溃疡、疼痛和出血等表现。
体征
可见局部黏膜增厚,后逐渐形成肿块,表面溃烂形成溃疡,溃疡表面结痂,揭除后易出血。
可触及耳前、耳后、颌下、颏下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有助于观察肿瘤是否侵犯颌骨及骨质破坏情况。
CT检查
头颈部CT可以明确肿瘤位置,了解肿瘤的侵犯情况,发现肿大的淋巴结。
对于有可能发生转移者,可能需要做全身PET-CT了解转移情况。
根据肿瘤侵犯、转移情况,可以确定临床分期。
检查有放射性,检查中需要保持固定姿势。
磁共振(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在显示软组织改变上有优势。
常用来了解唇癌对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
检查没有放射性,但检查时身上和体内不能携带金属物品。
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唇癌诊断的金标准,一般用唇部活检的方式。
分期
TNM分期
目前本病的TNM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制定的分期系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唇癌分为T1、T2、T3、T4a、T4b期。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唇癌分N1-N3期。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唇癌分M0和M1期。
注: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数字越大,表示越严重。
临床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最后确定出患者的临床分期(预后分组)。
分期 T N M
0 Tis N0 M0
T1 N0 M0
T2 N0 M0
T3 N0 M0
T1,T2,T3 N1 M0
ⅣA T4a N0, N1 M0
ⅣA T1,T2,T3,T4a N2 M0
ⅣB 任意T N3 M0
ⅣB T4b 任意N M0
ⅣC 任意T 任意N M1
鉴别诊断
慢性唇炎
相似点:均好发于下唇,可引起糜烂、出血、结痂。
不同点:
常与维生素缺乏、寒冷干燥、舔唇、咬唇等因素相关。
最主要临床表现为唇红部的反复干燥、脱屑,严重者可出现唇部渗血、结痂、疼痛和瘙痒等症状。
病程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尤其是在寒冷、干燥的季节里发生。
盘状红斑狼疮
相似点:
均与光照射相关。
均多发于下唇。
不同点:
病因与遗传、药物、感染、紫外线照射、免疫异常等因素相关。
病损区可越过唇红缘到达皮肤,中心略凹陷呈盘状,病损周围可见放射状细白条纹。
可有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脱发、光过敏等表现。
血清免疫学检查及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梅毒性唇下疳
相似点:溃疡面可有痂皮覆盖,除去痂皮可见圆形浅溃疡。
不同点:
唇黏膜红斑,多为单发,可伴有明显水肿,边缘整齐。
有不洁性生活史,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改善生活治疗,延长生存期。
治疗原则:唇癌生长缓慢,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处于疾病早中期,单纯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晚期病变常累及颌骨、神经以及淋巴结,需采取综合治疗办法。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时一般采取矩形切除术,以保证切除的肿瘤周边有足够的正常组织,做到彻底切除。
除非特别小的病变(0.5cm),否则V形切除不能确保肿瘤切除彻底。
如果病变弥散而没有或轻度累及肌肉的表浅病损,切除后可以用唇内侧黏膜修复红唇缺损。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适用于早期病变、病变累及口角或发生于上唇者。
对于肿瘤切缘阳性(手术切口边缘有癌细胞存在)或邻近切缘、周围神经和血管、淋巴管受侵犯,有1个或多个淋巴结阳性、包膜外扩散者,应辅助放疗。
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的早中期患者,可行根治性放疗。
可应用外照射、组织间植入(如125I粒子植入)或两者联合的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唇癌化疗的常用药物有紫杉醇类、顺铂、卡培他滨及氟尿嘧啶等。
对于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考虑选用新辅助化疗(术前的化疗),可使肿瘤缩小,降低分期,进而获得手术的机会。
部分患者也可选择同步放化疗,可能有助于更好的控制肿瘤。
对于无法治愈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铂类药物(如顺铂)和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进行姑息性化疗,以帮助缓解症状并提高生存率。
其他治疗
低温治疗可用于表浅的唇癌治疗,经过反复、迅速地深低温冰冻,可引起癌细胞和细胞壁的破裂和死亡。
预后
治愈情况
总体生存率
唇癌预后良好,治疗后的总体5年生存率一般在60%左右[6]
5年生存率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并不代表患者只能生存5年。
生存率是用于临床研究的统计数据,通常是基于大量患有某种特定癌症人群(如分期)的既往研究结果,这些统计数据无法预测也不代表任何个人的生存情况。
不同T分期的生存率
国外有研究报道,T1至T2 肿瘤的手术治疗五年生存率约为75~80%,T3和T4肿瘤降至40%~50%[6]
预后因素
发生淋巴结转移者预后较差,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淋巴结转移风险:
分化较差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转移部位以下颌下或颏下淋巴结常见。
病变愈大,颈淋巴结转移率愈高。
上唇癌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下唇。
日常
日常管理
术后护理
手术后及时清理口腔内唾液及渗出液,防止误吸。
注意观察创口是否有出血及血运障碍,出现血运障碍时表现为淤血、肿胀,呈暗紫色。
观察患者体温变化,若有发热及时告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术后饮食从流食逐步恢复进食,避免咀嚼较硬的食物或做较大动作影响伤口愈合。
保持口唇部位清洁、湿润。
饮食管理
饮食结构均衡,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丰富。
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西红柿、芹菜、苹果、香蕉、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戒烟酒,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
心理支持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学会向朋友和家人倾诉,避免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疾病。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随诊复查
唇癌患者应该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手段。
一般治疗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2~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5~10年内每年随访1次。
一般会复查肿瘤标志物、CT、MRI等,如果接受放疗或化疗,还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
预防
唇癌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根据可能病因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从事户外工作者注意做好防晒,可以涂抹防晒霜,穿戴防晒衣及防晒帽,打防晒伞。
如果吸烟,建议立即戒烟。如果不吸烟,建议不要开始吸烟。
有明确癌前病变时应积极治疗,定期随诊。
避免接触化学致癌物质等。
参考文献
[1]
Czerninski R, Zini A, Sgan-Cohen HD. Lip cancer: incidence, trends, histology and survival: 1970–2006. Br J Dermatol 2010;162:1103–9.
[2]
张志愿. 口腔医学[M]. 4版.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
[3]
张志愿. 口腔科学[M].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张震康,俞光岩,徐韬. 实用口腔科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5]
Kerawala C, Roques T, Jeannon JP, et al. Oral cavity and lip cancer: United Kingdom 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Guidelines. J Laryngol Otol. 2016 May;130(S2):S83-S89.
[6]
毛祖彝,肖贵洲,梁新华,等.唇癌206例临床分析——兼论热化疗的优越性[J].肿瘤学杂志,2001(03):141-143.
[7]
赵金荣.唇癌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0):1364-1365.
[8]
刘雨, 喻岳超, 刘智, 等. 125I粒子植入治疗唇癌一例 [J]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0, 40(11) : 689-690.
[9]
刘芬.唇癌根治术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01):120-121.
[10]
高艳霞,尹杨.唇癌31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5(29):71.
[11]
李海霞,谢国明,牛景景.唇癌1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03):449-450.
[12]
Mayo Clinic. Lip cancer. [2022-10-31].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lip-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55079.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