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鼓膜炎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概述
鼓膜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鼓膜急性和慢性炎症。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可演变为中耳炎。临床按照发病原因和症状,鼓膜炎可分为急性鼓膜炎、大疱性鼓膜炎及慢性肉芽性鼓膜炎。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临床症状
耳痛、耳鸣,常伴听力减退等。
危害
可引起耳痛、眩晕、听力下降、鼓膜穿孔、中耳感染流脓等。
检查
耳科专科检查、耳镜检查、听力检查、声导抗检查、电测听检查,必要时颞骨CT或X线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耳痛、听力下降、伴发症状,结合检查进行诊断。
治疗原则
抗感染、抗病毒。对症治疗,防治继发感染。
治愈性
早期及时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大疱性鼓膜炎有自愈倾向。
饮食建议
勿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宜清淡富含营养饮食。
病因
病因
1.急性鼓膜炎
指鼓膜的普通炎症,多为外耳道急性感染蔓延波及鼓膜,或因异物、腐蚀性药物的损伤或刺激所引起。
2.大疱性鼓膜炎
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鼓膜急性炎症,病变局限于鼓膜及外耳道近鼓膜处皮肤,一般不累及中耳。每当流感大流行时,都有较多大疱性鼓膜炎发生,但未完全证实本病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
3.慢性肉芽性鼓膜炎
又称慢性特发性鼓膜炎。病因未明,多因鼓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如慢性外耳道炎、挖耳、耵聍栓塞等。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1.急性鼓膜炎
表现为耳内微痛、耳鸣,常伴听力减退等。一般预后良好。继发急性中耳炎时可发生鼓膜穿孔。
2.大疱性鼓膜炎
表现为耳道深部剧烈疼痛,轻度耳聋和耳鸣。大疱破裂后,外耳道流出血性或浆液性分泌物,此时疼痛可缓解。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微升或正常。检查可见鼓膜呈红色或暗红色,松弛部明显。鼓膜疱疹为表皮下组织间隙积液所形成,形状、大小、数目和颜色不一,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疱壁较薄而柔软,也可在鼓膜的表面呈一个大血疱。本病有自愈倾向。
3.慢性肉芽性鼓膜炎
发病较缓,耳痒,一般无耳痛。外耳道内有少量分泌物,无特殊气味,可有听力减退。可见鼓膜局限性或弥漫性充血、浑浊、增厚,鼓膜表面有基底较广的肉芽组织或表浅溃疡,鼓膜活动尚好,无穿孔。
其他症状
并发急性中耳炎者有严重耳痛、头痛、发热和全身不适等。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耳痛、听力减退及耳鸣,大疱性鼓膜炎常有剧烈耳痛等症状,检查见外耳道及鼓膜充血,可有少许脓性、血性分泌物,不难诊断。
治疗
治疗方针
抗感染、抗病毒治疗。根据分型进行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1.急性鼓膜炎
耳内有分泌物经清除后再滴抗生素药液,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或物理治疗等。
2.大疱性鼓膜炎
主要治疗措施是清洁外耳道,减少污染,防止继发感染,可全身用抗生素,或局部抗生素药液滴耳。耳痛严重者给予镇痛药物,或用2%利多卡因溶液滴耳镇痛。大疱不破或不吸收或疼痛甚者,可用消毒针刺破将液体放出,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
3.慢性肉芽性鼓膜炎
病变轻者,盐水冲洗清洁外耳的鼓膜后,用4%硼酸酒精滴耳,或1%新霉素可的松液滴耳。病变重久治不愈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鼓膜,重新修补鼓膜。
手术治疗
慢性肉芽性鼓膜炎肉芽较大者,在表面麻醉下行肉芽刮除术,再用硝酸银滴耳液烧灼后,用生理盐水擦洗局部,保持耳内干燥。一般刮除肉芽组织后,用硝酸银滴耳液烧灼2〜3次。对久治不愈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鼓膜,重新修补鼓膜。
预后情况
及时消炎、抗感染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护理
日常护理
1.提供良好的环境,使患者舒适、充分地休息。睡觉时,尽可能垫高头颈部,以减少耳部充血,缓解疼痛。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感冒。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应积极治疗。
3.及时清除外耳道脓液,学会正确滴耳方法,坚持用药,定期随访。
饮食调理
饮食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