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皮肤腭口线虫病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概述
皮肤腭口线虫病是由于人进食未煮熟的含有棘腭口线虫幼虫的鱼、蛙、蛇等中间宿主,幼虫可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人饮用了被污染的生水也能致病。临床表现为四肢及躯干突然出现游走性炎性包块。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
别名
皮肤颌口虫病、棘腭口线虫病
临床症状
四肢及躯干突然出现游走性炎性包块。
危害
可影响美观,严重者可侵犯眼、脑等重要脏器。
检查
体格检查、血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诊断
依据流行地区有生食淡水鱼、蛙或蛇的历史,四肢及躯干突然出现游走性炎性包块等表现,结合血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可诊断。
治疗原则
多采用药物治疗、冰冻治疗及手术治疗。
治愈性
经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
饮食建议
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鱼肉,不饮用不洁生水。
病因
流行病学
东南亚和日本多见,我国粤、闽、浙等地也可见到。
病因
本病因感染棘腭口线虫的幼虫而引起。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皮损分布以腹部、背、四肢、头面部多见。幼虫侵入皮肤1~2天,初起为蚕豆大小,圆形质硬结节或肿块,淡红至鲜红色,游走性,表现为匐行疹,自觉疼痛与灼痒。持续1~4周肿块消失。全身症状可伴发热、不适,如先后侵犯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肺、脑、眼等则产生相应症状与体征。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生食淡水鱼、蛙、蛇或饮用生水史。
2.临床表现
皮损分布以腹部、背、四肢、头面部多见。幼虫侵入皮肤1~2天,初起为蚕豆大小,圆形质硬结节或肿块,淡红至鲜红色,游走性,表现为匐行疹,自觉疼痛与灼痒。持续1~4周肿块消失。全身症状可伴发热、不适,如先后侵犯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肺、脑、眼等则产生相应症状与体征。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组织病理:皮下组织可检出蚴虫,其周有嗜酸性细胞浸润。
治疗
治疗方针
多采用药物治疗、冰冻治疗及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可应用噻苯咪唑治疗。
手术治疗
可手术摘除。
其他治疗
损害不深可冷冻治疗。
预后情况
经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护理
日常护理
1.保持环境安静整洁,定期开窗通风。
2.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3.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饮食调理
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鱼肉类,不饮用不洁生水。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