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热衰竭又称中暑衰竭,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大量汗液分泌和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出现的周围血管循环功能衰竭。主要表现为多汗、疲乏、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肌痉挛、晕厥等。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别名
中暑衰竭
临床症状
多汗、疲乏、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肌痉挛、晕厥等。
危害
导致晕厥和休克。
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测定(血钠、血氯)等。
诊断
可根据病史及多汗、疲乏、头晕等临床表现,结合血常规、电解质测定等诊断。
治疗原则
进行降温、补液、纠正酸碱平衡等治疗。
治愈性
一般经积极休息和对症治疗后可自行缓解。
饮食建议
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病因
流行病学
常发生于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病因
主要因高温环境引起。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为多汗、疲乏、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可有明显脱水征、心动过速、脉弱而缓慢,低血压、神志改变和晕厥。体温轻度升高,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
诊断依据
1.有处于高温环境的病史。2.有多汗、疲乏、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肌痉挛、晕厥等临床表现。3.血常规检查可见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高等。4.尿量减少,尿常规检查可见尿比重低,成人任意尿标本比重<1.003,应考虑热衰竭。5.电解质检测可见低钠血症、低氯血症等。
治疗
治疗方针
进行物理降温、补液、纠正酸碱平衡等治疗。
药物治疗
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液,血压低者适当使用升压药,并根据生化结果,适当补充钾、盐水和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其他治疗
1.将患者置于阴凉通风处,卧位,抬高下肢,鼓励患者饮水。2.密切监视血压、尿量、神志、肾功能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老年和慢性病患者应注意心功能的变化。
预后情况
一般预后良好。
护理
日常护理
1.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2.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定时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3.生活规律,合理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避免身心过度疲劳,适度体育运动。
饮食调理
合理膳食,进食高维生素、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