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表皮萎缩是指棘层细胞数量减少所致表皮变薄的组织病理改变。严重者可仅呈一扁平的峡带,上皮脚及真皮乳头消失。表皮萎缩常伴皮肤附属器减少。
病因
表皮萎缩可因单纯内、外压力(如肿瘤压迫及外表压迫部位)所造成,也可由炎症、营养障碍等因素引起。
症状
临床表现为皮肤变薄、干燥、表面平滑、发皱、有光泽,局部毛发稀而细,色素异常,毛细血管扩张与细薄鳞屑。松弛性萎缩皮肤通常可以被推移,紧张性萎缩常因真皮发生结缔组织增生反应,皮肤发硬。此外,萎缩局部出现皮肤生理功能障碍,如附属器(汗腺、皮脂腺等)分泌功能减退。
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变薄,棘细胞层萎缩,皮突变平。真皮变薄,胶原纤维呈均质化变性,弹力纤维碎裂、稀少;血管壁增厚、管腔扩张或缩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轻度浸润;皮肤附属器如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也萎缩。
相关疾病
表皮萎缩常见于老年皮肤、萎缩性皮肤病、各种皮肤异色病、红斑狼疮以及硬化性苔藓等。
治疗
表皮萎缩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用药原则是争取病因治疗与外用润泽性保护药相结合,可局部外用润肤保护药,对某些萎缩性皮肤可服用维生素A和维生素E,对光敏感者可用氯喹,有神经障碍者可用理疗、针灸,有内分泌障碍者则给予内分泌激素矫正,维A酸和维生素D3类似物外用对改善皮肤萎缩可能也有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