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的肿瘤,一般位于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肠系膜动脉起始处或脊柱两侧,绝大多数是良性的,恶性率约20%,发病年龄较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年轻,大多数患者介于30~45岁。肿瘤可为多发性,也可合并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或其他肿瘤。腹痛、背痛和腹部触及包块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少数患者最初的表现是转移。二、病因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来源于副神经节。如果来源于肾上腺就是嗜铬细胞瘤。
病因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来源于副神经节。如果来源于肾上腺就是嗜铬细胞瘤。
症状
1.功能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主要是由于过多地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引起的临床症状,如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高血压、头晕、头痛、心悸、多汗及偶发的胃肠功能紊乱。当肿瘤受到外界作用如挤压、应激状态时,可能会突然大剂量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从而可能会引起急性肺水肿、心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损害及心功能衰竭等危象的发生。
2.非功能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块对周围组织及器官的压迫症状,如压迫肠管引起不完全肠梗阻、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压迫下腔静脉或髂静脉引起下肢水肿。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或尿中儿茶酚胺或其代谢产物升高。
2.影像学检查
(1)超声:表现为脊柱旁有较大的类圆形低、中回声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内部发生坏死时可有不规则无回声区。
(2)CT平扫:表现为脊柱旁有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病灶长轴多与腹主动脉走行一致;增强表现为肿瘤实体部分均有明显持续强化。
(3)MRI:T1WI类似于肝脏的信号,T2WI信号明显增加,甚至高于脂肪信号。当肿瘤有坏死时,表现为肿瘤中心在T1和T2加权像均有高信号灶。
诊断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早期无症状,诊断困难,肿瘤体积生长到一定程度,压迫周围器官出现症状。经B超、CT、MRI扫描可定位诊断,术前很难定性诊断。若为有功能性的副神经节瘤,可经检测血或尿中儿茶酚胺或其代谢产物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血管外皮瘤
副神经节瘤不产生网状纤维,用网状纤维染色可与血管外皮瘤鉴别。
2.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副神经节瘤细胞较小,胞质内不见PAS阳性颗粒。
治疗
无论良性或恶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一旦诊断应积极手术,争取完整切除,由于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所处部位与血管关系密切,有时手术完整切除有困难。除了手术,其他辅助治疗效果不理想。
预后
出现转移或者复发以及血管侵犯提示预后不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