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儿童时期伴随发热出现的惊厥,但无颅内感染、癫痫等特定原因
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及全身或局部抽搐,可伴有突然性意识丧失
致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脑发育未成熟、发热、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采取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定义
热性惊厥是指儿童在发热状态下(肛温≥38.5℃,腋温≥38℃),突然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的阵挛及强制性抽搐,没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既往也没有热惊厥病史。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抽搐原因,首次发作多见于6月龄至5岁。
分类
根据临床特征,热性惊厥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
单纯性热性惊厥占70%~80%,发病年龄多为6月龄~5岁,症状持续时间较短,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
复杂性热性惊厥占20%~30%,症状持续时间长(≥15分钟),发作后可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发病情况
热性惊厥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患病率为3%~5%。
首次热性惊厥后仅有约30%儿童在以后的发热性疾病过程中再次出现热性惊厥。
病因
致病原因
热性惊厥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是脑发育未成熟、发热、遗传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中起关键因素,研究发现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儿童,其热性惊厥发生率远远高于没有相关家族史的儿童。
诱发因素
以下原因可诱发儿童发热,从而引起热性惊厥。
感染
病毒和细菌感染是热性惊厥的重要诱发因素,其中以病毒感染更为多见,主要为呼吸道病毒,其次为肠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感染又以腺病毒最为常见,其次是流感病毒。
疫苗接种
一些疫苗如三价灭活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百白破、麻风腮疫苗可能引起发热,进而导致惊厥。
热性惊厥的发生主要与自身遗传机制有关,并非疫苗本身对大脑的直接作用。
【特别提醒】虽然这些疫苗可能会引起发热并导致惊厥,但不必因此禁忌接种疫苗,否则儿童可能面临更大风险。
发病机制
发热易导致脑细胞功能紊乱,大脑神经元兴奋性过高,神经元突然大量异常超同步放电,从而引起热性惊厥症状。
症状
热性惊厥往往没有先兆症状,除发热外,多表现为突然全身或局部抽搐、意识丧失等,不同类型热性惊厥症状也有所不同。
单纯性热性惊厥
主要为全面性发作,面部、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两眼上翻或凝视、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
部分儿童可伴有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屏气等症状。
症状持续时间小于15分钟(一般在5分钟左右),且在一次热性病程中仅发作一次,发作停止后无不适症状。
复杂性热性惊厥
可为局灶性发作,常出现面肌抽动、口角抽动、四肢异常动作(如上肢划船样、下肢踏步样动作)等。
发作时间长,通常超过15分钟,一次热性病程中可反复发作。如热性惊厥发作时间超过30分钟,或反复发作、发作间期意识未恢复达30分钟及以上,则称为热性惊厥持续状态。
发作后可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Todd样麻痹(抽动部位出现暂时性瘫痪)等。
就医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若儿童发热后突发全身或局部的肌肉抽搐,即使症状停止后无不适症状,仍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若儿童高热不退且1日内反复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或者一次抽搐发作时间超过5分钟,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若儿童已失去意识,应将儿童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家长应详细记录儿童出现过的症状(可录像记录发作时状态),以及发生症状的时间、惊厥发作当时体温和惊厥停止后体温以及其他变化情况等,以供医生了解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抽搐之前有没有发热?最高体温是多少?
孩子共出现几次抽搐?每次持续多长时间?
是全身还是局部的肌肉抽搐?
抽搐的时候有没有伴随其他症状,如口吐白沫、屏气等?
病史清单
孩子最近有没有得过感冒、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孩子近期是否有接种疫苗?接种的什么疫苗?
孩子家属中是否有人也患有或者曾经患有热性惊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有感染性疾病病史,如感冒、流感、肺炎等。
近期有疫苗接种史。
有热性惊厥家族史。
临床表现
儿童通常腋温≥38℃,可有全身或局灶性抽搐,伴有短暂性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屏气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有助于判断儿童体内是否存在感染,以及初步判断感染类型。
细菌感染者一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升高。
尿常规
除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惊厥的可能。
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合并尿路感染者尿中可有白细胞、红细胞。
血生化检查
测定血糖、血钙、血镁、血钠等指标,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及低血糖。
血糖、血钙、血镁、血钠等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可除外电解质紊乱及低血糖引起的惊厥发作。
脑脊液检查
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必要时可用于排除颅内感染。
热性惊厥儿童脑脊液检查正常。
脑电图
是鉴别热性惊厥与癫痫的主要检查方式。
单纯性热性惊厥脑电图可有节律变慢或枕部高幅δ波,一般热退1周后脑电图可恢复正常,复杂性热性惊厥热退后2周后脑电图检查仍可存在异常。
影像学检查
热性惊厥儿童CT和MRI平扫多为正常,对首次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者,一般不建议常规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对于复杂性热性惊厥儿童,如出现头围异常、皮肤异常色素斑、局灶性神经体征、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或惊厥发作后神经系统异常持续数小时等情况,需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寻找病因。
出现以下情况需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寻找病因:头围异常、皮肤异常色素斑、局灶性神经体征、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或惊厥发作后神经系统异常持续数小时。
鉴别诊断
癫痫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突发的惊厥发作。
不同点:热性惊厥多在5岁以前发病,常由感冒、流感、疫苗接种等因素引起发热时才发生,而癫痫则不受年龄限制,常无明显诱因,脑电图可见发作间期或发作期痫性放电。
脑膜炎
相似点:两者均好发于婴幼儿,均可表现为高热、全身抽搐等症状。
不同点:脑膜炎儿童还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脊液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维持儿童生命体征,预防疾病复发。
治疗原则:绝大多数是良性病程,目前尚无热性惊厥引起脑损伤的证据,应避免过度治疗,主要采取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物理降温
若儿童发热不严重(腋温<38.5°C),或无明显不适,可以采取温毛巾外敷儿童额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等物理方法降温。
不建议采取酒精或冷水擦身的物理降温方法,以免儿童出现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等情况,增加其不适感。
急性发作处理
惊厥发作时,应保证周围环境安全,移除危险物品,保持儿童的头向一侧偏斜,避免舌后坠或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不要向口腔内塞入任何物品。
避免强行撬开儿童牙关或剧烈摇晃、刺激儿童。
避免过度用力按压儿童,以免造成骨折。
不要按压儿童人中、眼眶。
不要强烈摇晃儿童或对其大声喊叫,有可能加重惊厥。
必要时吸氧。
药物治疗
止惊药物
大多数单纯性热性惊厥呈短暂的单次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不必急于止惊药物治疗,若发作超过5分钟者需要及时给予药物止惊治疗。
常用药物为水合氯醛、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咪达唑仑等)。
退热药物
当儿童的抽搐症状于急诊得到有效控制后,儿童通常会恢复意识,此时可予儿童监测体温。
儿童体温≥38.5℃且伴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应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每次只选择一种退热药,不建议同时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
退热治疗对于预防热性惊厥复发无效,应严格遵医嘱应用退热药物,切勿过度用药。
预防性用药
间歇性短程给药
是指一旦儿童有发热立即给予地西泮治疗,维持用药至体温稳定,恢复正常,有助于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率。
用药指征包括短时间内频繁惊厥发作(6个月内≥3次或1年内≥4次);发生热性惊厥持续状态,需止惊药物治疗才能终止发作。
为防止地西泮在体内蓄积,地西泮每间隔8小时应用1次,最多连续应用3次。
长期连续用药
对于无危险因素的单纯性热性惊厥儿童,目前临床上不推荐常规预防使用抗癫痫药物。
热性惊厥持续状态、复杂性热性惊厥等具有复发或存在继发癫痫高风险的患儿,可考虑长期抗癫痫治疗。
常用药物有苯巴比妥、丙戊酸钠等。
预后
治愈情况
95%以上单纯性热性惊厥儿童预后良好,日后不会转为癫痫,复杂性热性惊厥儿童癫痫发生率相对较高。
热性惊厥复发与首发年龄相关,首发年龄小于12月龄婴儿复发率高于12月龄以上幼儿。
预后因素
热性惊厥容易复发,影响其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次发作年龄小。
发作前发热时间短(<1 小时)。
一级亲属中有热性惊厥病史。
低热时出现发作。
无任何上述危险因素者2年复发率约为14%,具备1项危险因素者复发率>20%,2项危险因素者复发率>30%,3项危险因素者>60%,4项危险因素的复发率>70%。
危害性
热性惊厥如果多次出现或反复出现热性惊厥持续状态,其转变为癫痫的风险明显增加。
热性惊厥急性发作时,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引起外伤、窒息等情况,严重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惊厥发作时,禁忌任何饮食,包括饮水。
日常多饮水,宜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蛋白质饮食,营养均衡,维持机体足够的营养与水分。
对于患病的婴儿提倡正常母乳喂养,满6个月后可以添加辅食。
生活管理
儿童的房间应保持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通。
床边设置防护床档,防止儿童坠床,同时应在栏杆处放置棉垫,以防儿童抽搐时碰到栏杆上。
家长应注意将儿童床上的一切硬物移开,以免惊厥发作时造成损伤。
家长应培养儿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睡眠充足。
预防
热性惊厥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暂无有效预防措施,但通过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避免儿童接触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家长应经常带儿童参与户外活动,加强体质锻炼。
寒冷季节外出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积极防治可能引起热性惊厥的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肠炎、肺炎等。
按时接种疫苗,不必过于担心接种疫苗诱发热性惊厥。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 儿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实用)[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18):1379-1382.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6)[J]. 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0):723-727.
[5]
陈路军,李国林,邹时朴. 热性惊厥:危险因素、临床评估及治疗[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1,28(11):1010-1013.
[6]
PatelN, RamD, SwiderskaN, et al. Febrile seizures[J]. BMJ, 2015, 351:424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