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脊髓损伤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多种因素造成的脊髓功能暂时或永久性损伤
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
主要治疗包括急救、药物、手术及康复等
轻度损伤可恢复功能,重度损伤可致残疾
脊髓损伤是什么?
定义
脊髓损伤是由于外伤、炎症、肿瘤等原因造成脊髓损害,导致患者损伤部位以下出现躯干和肢体运动及感觉异常,大小便控制差等症状的疾病,以外伤性脊髓损伤最为常见。
外伤性脊髓损伤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脊髓损伤,多合并脊椎骨折,骨折移位或碎骨片突入椎管内。
本文阐述内容以外伤性脊髓损伤为主。
分类
依据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级,目前较常用的是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
表.脊髓损伤分级
级别 损伤程度 功能
A 完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
B 不完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包括腰骶段感觉存在,但无运动功能
C 不完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一半以上关键肌肉肌力小于3级
D 不完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一半以上关键肌肉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 正常 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发病情况
中国有超过100万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并以每年12万的速度增长。
脊髓损伤常发生在18~32岁青壮年人群中。
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1.4~3.0)∶1。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脊髓损伤后小便失禁怎么办?
脊髓损伤后小便失禁的处理主要包括留置尿管、间歇导尿。
在发病早期或病情不稳定时,会将导尿管长时间插入膀胱内,以便尿液及时排出。
当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可逐步由长期开放尿管转变为夹闭尿管,定时排尿。
当适应定时排尿后,可转为间歇导尿,即在尿液排空后拔出尿管,待尿液充盈时再次插入,形成膀胱充盈、排空规律。
脊髓损伤从没有知觉到麻木是在恢复吗?
脊髓损伤后出现麻木症状并不是神经恢复的表现。
脊髓损伤急性期神经功能严重受损,会出现“脊髓休克”,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所有脊髓功能消失,因此患者出现没有知觉的情况。
随着“脊髓休克”结束,残存被抑制的神经功能逐渐表现,神经元异常放电,表现为麻木感、疼痛感,这并非正常神经功能,也不提示神经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可以恢复正常吗?
部分轻度脊髓损伤患者在积极治疗后虽然损伤的神经细胞不能再生,但患者的运动、感觉、生活自理能力有可能基本达到正常。但初始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的患者难以恢复。
对于病情轻微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的感觉、运动、大小便功能可以明显改善甚至恢复正常,可以独立行走、规律排便。
对于已造成严重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如脊髓离断、多节段脊髓严重毁损,治疗及康复只能部分改善症状,患者功能无法恢复正常。
病因
致病原因
车祸:最常见原因,约占全部脊髓损伤的50%,多数发生于颈段。
坠跌伤:约占全部脊髓损伤的30%,损伤可发生于颈段,亦可发生于胸腰段。
其他原因:有体育意外、杂技事故、自然灾害引起的建筑物倒塌和工矿企业中的各种事故等,以及战时的火器(枪弹、弹片)伤和刀戳伤。各类脊髓脊柱手术所导致的脊髓损伤也在此列。
发病机制
脊髓由脊椎保护,但是当骨头断裂或错位时,就会受到伤害。若脊髓中神经元受损,就会导致感觉丧失或肌肉不能运动。
症状
主要症状
脊髓受伤的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一样。脊髓受伤处以下的部位会瘫痪,没有感觉或感觉减退。因此受伤部位越高(离头部越近),对身体的影响就越大。
颈髓损伤
颈髓上段发生损伤者,会出现四肢瘫痪、呼吸极度困难、发绀(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等严重症状,危及生命。
颈髓下段损伤者,会出现不完全瘫痪,胸式呼吸消失,腹式呼吸变浅,大小便功能丧失。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完全性四肢瘫痪。
还会出现出汗反应异常(不出汗),并伴有高热或持续性低温。如果颈椎损伤水平更低,上肢还可能会保留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
胸髓损伤
胸髓损伤者,会出现截瘫、心率慢、血压低、大小便功能丧失,如果损伤部位在上段胸髓,还会出现呼吸困难。
胸髓损伤部位以下部位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下肢出现阵发性痉挛。
腰髓和脊髓圆锥损伤
腰髓损伤后,多数会出现下肢完全瘫痪,感觉丧失,大小便失去控制。
脊髓圆锥损伤后,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但是会阴部部分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大小便失去控制。
马尾综合征
马尾神经损伤后,多表现为双下肢不完全瘫痪,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碍。
并发症
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躁动不安、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应激性溃疡:多表现为上腹痛、反酸等症状,部分可出现呕心或排黑便等症状。
急性胃扩张:多表现为腹痛、腹胀、反复呕吐等表现。
肺不张: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胸痛、心慌等症状。
泌尿系统感染: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压疮:最常发生的部位为骶尾部、股骨大转子、髂嵴和足跟等处。
体温失调:多表现为高热,可达40℃以上。
异位骨化:不该长骨头的地方长出了骨头。最常累及髋关节,其次为膝关节、肩、肘等关节,表现为局部肿胀和热感。
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
迟发性脊柱变形:如脊柱侧凸。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若发生交通事故、坠落伤,或者怀疑其他严重外伤导致脊柱、脊髓受损,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神经外科
患者病情稳定后一般会在神经外科继续治疗。
康复科
患者治疗后可于康复科就诊,进行相关康复训练及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多有外伤史,就医前避免自行搬运患者,以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上、下肢还能正常活动吗?
皮肤有感觉吗?
排尿、排便怎么样?自己能控制吗?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外伤?怎么受伤的?
检查清单
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纳洛酮、利血平、东莨菪碱、尼莫地平、甲钴胺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明确外伤及相关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受伤局部疼痛,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减退或丧失。
体征
感觉障碍:感觉(痛、温、触、深感觉)缺失,也可表现为感觉减退,也有部分出现痛觉过敏的情况。
反射异常: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反射消失、减弱或亢进。
病理反射:根据损伤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表现也有所不同,可能出现霍夫曼(Hoffman)征阳性,巴宾斯基(Babinski)征阳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X线片基本可确定骨折发生的部位及类型。
CT检查:可判定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和发现突入椎管的碎骨块或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判定脊髓损伤状况极有价值。MRI可显示脊髓损伤早期的水肿、出血,并可显示脊髓损伤的各种病理变化,如脊髓受压、脊髓横断、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脊髓萎缩或囊性变等。
鉴别诊断
脊髓出血性疾病
相似点:运动及感觉障碍。
不同点:脊髓出血性疾病比较少见,可以为脊髓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或硬膜外出血。起病急,多有根性痛,运动及感觉障碍范围随解剖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蛛网膜下隙出血和某些脊髓内出血,腰椎穿刺检查可见脑脊液为血性。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相似点:肢体瘫痪。
不同点: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是脊髓前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退变可引起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脊髓软化。其特点为起病急,可出现病灶节段弛缓性瘫痪和下肢痉挛性瘫痪,并有感觉分离。
脊髓栓系综合征
相似点:运动、感觉、直肠、膀胱功能障碍。
不同点:脊髓栓系综合征系由于脊髓圆锥受到纵向牵引而引起的神经功能受损,急性或慢性起病,早期就可出现感觉异常的症状,主要是感觉疼痛,疼痛部位常在腰部、腹股沟区、肛门周围、会阴部或臀部内侧,有时会扩散到双下肢。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伤后6小时内是关键时期,24小时内为急性期,应尽早治疗。整复脊柱骨折脱位,采用综合治疗。
治疗方法
急救治疗
发现患者后,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无专业医护人员在场的情况下不要移动患者。
急救首先抢救患者生命,处理威胁生命的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同时防止脊髓进一步损伤。
抗休克治疗。
呼吸困难时,会进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搬动患者应平起平放或用滚动法,会使用颈托和担架,确保患者的头颈部和胸腰部不会发生位移。随后将患者转送至医院,接受下一步治疗。
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主要针对脊髓损伤的继发损伤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如下。
缓解水肿类药物:甲泼尼龙等激素类药物、甘露醇等脱水药,可以预防和减轻脊髓水肿,减轻脊髓损伤所造成的继发性脊髓损害。
改善血液循环类药物
纳洛酮等阿片类拮抗药,可以提高血压,增加脊髓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恢复。
利血平等抗儿茶酚胺类药物,可以减轻脊髓出血坏死。
东莨菪碱等改善微循环药物,可以改善损伤组织的微循环,减少缺血坏死,保存脊髓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修复神经类药物
尼莫地平等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可以减轻脊髓损害。
甲钴胺等,可以改善神经组织的代谢,促进神经细胞合成和损伤功能的恢复。
超氧化物歧化酶等自由基清除剂,对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蛋白溶解性酶等药物,可以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为神经细胞再生创造条件。
高压氧治疗
给脊髓组织提供充足氧气,使受损脊髓细胞功能得以恢复。还可以减轻脊髓水肿,保护神经组织,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亚低温治疗
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细胞代谢水平,降低组织耗氧量,减轻水肿,降低脑脊液压力,有利于受损脊髓恢复。
脊椎减压固定和脊髓保护
对于完全瘫痪、脊椎较为稳定的,如果全身条件不允许手术治疗,可以采用头颅牵引、手法复位等方式复位,然后使用支具固定,直到椎骨愈合。
手术治疗
脊髓损伤导致骨折移位、压迫脊髓者都应进行手术,主要目的为脊椎复位,去除脊椎骨片和血肿。
通过切开复位、脊髓减压的办法,使脊椎恢复到正常位置,减轻对脊髓的压迫和伤害。
并发症的治疗
压疮:对于压疮的治疗可用理疗法(如空气浴、日光浴),防止感染加剧。对于大而深的压疮采用手术疗法(在骨隆起部位切除压疮部软组织,可用皮瓣或肌皮瓣覆盖关闭切口)。
感染:一旦发生尿路或呼吸道感染,应及时采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深静脉血栓: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下肢气压助动泵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脊柱侧凸:对于小儿期发生脊髓损伤,成年以后会逐渐发生脊柱侧凸,如果症状严重,可以采用手术矫正治疗。
迟发性脊髓障碍:对于脊柱变形、空洞等造成迟发性脊髓障碍,可以采用脊柱变形矫正手术、脊髓减压手术等方法治疗。
肢体痉挛:可以通过药物疗法、电刺激和手术疗法等方法治疗。
疼痛:可以通过药物,局部封闭及硬膜外电刺激等方法治疗。
康复治疗
经过初期治疗后,脊髓损伤患者需要尽早到专业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一般情况尚可,无严重并发症者,可以参照以下居家康复方法进行训练。
坐位训练
骨折术后的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损伤部位不同,需佩戴TLSO支具、颈托进行辅助下坐位或坐位训练,可以在床上或轮椅上。
高位颈脊髓损伤患者,用高靠背轮椅,一天2次,每次的时间以患者耐受为度,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时间。
定期变换体位
长期一个姿势卧床可导致压疮形成,所以需要定期变换体位,包括仰卧位、侧卧位、半卧位。至少2小时翻身一次,注意脊柱骨折术后早期需要两人辅助采用轴向翻身。
注意事项
仰卧位,颈部垫高度适宜软枕部,能支持颈部,髋外垫软枕维持髋关节中立位,膝下可以垫纱布卷防止膝关节过伸,足下放三角垫,防止足下垂。
如果足踝比较硬,可以佩戴足踝支具,2小时观察一次,防止压疮形成,支具每天佩戴6小时以上。
关节被动活动和局部按摩
患者无法主动运动的关节在除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每天进行2次被动活动,上下午各一次,以牵伸、维持关节活动度为主要目的,动作应轻柔,防止肌肉、韧带损伤。按摩肢体,每天2次,每次10分钟,主要按摩肌肉丰富的部位。
注意观察下肢有无肿胀,如果单侧下肢明显肿胀,应停止下肢被动活动和按摩,及时医院就诊。
肌力训练
对于截瘫患者,上肢功能完好,可自行进行上肢肌力强化训练。
上举沙袋: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1kg、2kg、3kg等沙袋,每组10个,3组/天。
轮椅坐位下减压训练:坐位下双手扶住轮椅把手,提起上身体重,使臀部离开轮椅,坚持10秒,放下,每组10个,3组/天。
训练量以患者可耐受、不过度疲劳为度。
叩背、辅助排痰、腹式呼吸训练
叩背:颈髓或上胸段脊髓损伤患者会出现咳嗽、咯痰无力,注意2小时翻身同时叩背一次。叩背手掌向上弓起,遵循从下到上、由外向内原则。
辅助排痰:叩完背后鼓励患者咳嗽,照护者可以在患者咳嗽时用手推双侧胸廓下方,促进咳嗽。
腹式呼吸训练:半卧位,保持上半身放松,手放到上腹部,吸气时鼓肚子,每次5~10分钟,每天3次。
当发现患者痰多,不易咯出,出现喘憋、发热,应及时停止居家康复,到附近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大小便管理
脊髓损伤早期保留尿管居多,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和浑浊度,如果尿色淡黄,无明显沉淀物,需要开放夹闭的尿管,根据饮水量多少,开放时间可以为2~4小时一次。
脊髓损伤患者至少3天一次大便,可采用开塞露或甘油灌肠剂辅助排便。
注意保持会阴部位的干燥和清洁。
中医治疗
中药三七、丹参、人参、黄芪等有助于改善微循环,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具体中医疗法需要咨询专业中医科医生。
前沿治疗
细胞移植治疗:如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嗅鞘细胞移植、施万细胞移植、胚胎神经组织移植等。该类治疗方法是脊髓损伤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但还在研究阶段。
基因治疗:将某种目的基因转到体内,使其表达的基因产物发挥生物学活性,促进神经细胞再生,进而促进损伤脊髓恢复。
硬膜外刺激器植入:通过小功率电流刺激激活残余脊髓功能以达到改善运动以及缓解疼痛等目的。
预后
治愈情况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脊髓损伤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对于较严重的脊髓损伤,后续的康复、系统治疗也可帮助患者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劳动能力。
脊髓功能的恢复程度主要取决于受损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
脊髓震荡者,预后好,不会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
完全横断者,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马尾神经受压解除后恢复最好。
不完全截瘫者治疗后功能恢复率为80%~95%。
完全截瘫者采用手术治疗后,功能恢复率为10%~24%。
高位完全截瘫者死亡率可达49.0%~68.8%,死亡原因主要为呼吸衰竭、肺部感染。
危害性
脊髓损伤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重度患者可留有严重后遗症(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等),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尤其大小便功能障碍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及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忌食过冷、过烫的食物。
要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应以天然食物为主,以蒸、煮、炖、拌、氽的方式进行烹饪,使食物软烂易消化。建议烹饪时用植物油。
尽量少吃含有大量胆固醇的动物内脏。
如果缺乏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膳食补充剂。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粗粮,保证大便通畅。
适量搭配瘦肉、鱼、蛋、豆类等优质蛋白质。
保证充足的饮水。如果医生没有限制饮水的要求,应至少保证每天饮水1500毫升。
皮肤管理
为了预防长久卧床导致压疮发生,要经常变换体位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洗澡时,不要用过热的水,不要用力搓洗或摩擦水肿皮肤,以防损伤。
穿着宽松的衣服。
心理支持
患者和家属一定要耐心听医生解释,了解学习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积极配合治疗,不能急于求成。
家属一定要关心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安抚患者。家属或朋友一定要尊重患者,与之谈话一定要耐心倾听。亲友也要时常去看望患者,减少其孤独感。
生活当中,要尽量照顾患者的习惯。多鼓励患者参与一些社会、家庭活动。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自己喜欢的事情,家属要对其生活自理方面的成功给予赞扬和鼓励,有助于增强患者自信心。
预防
脊髓损伤主要由外伤导致,故注意生产、生活安全是预防的关键。
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注意自身安全防护。在工地工作时,要戴好安全帽,做好防护措施。
避免酒后驾车,开车、乘车均要系好安全带。
运动前应充分热身,并佩戴防护装置。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李乐之,路潜. 外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下册[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田伟. 实用骨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5]
李宗浩. 中国灾害救援医学:上卷[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6]
樊保佑,冯世庆,陈琳,等. 脊髓损伤神经修复临床治疗指南(IANR/CANR 2019年版)[7]. 西部医学,2020,32(6):790-802.
[7]
曹烈虎, 牛丰, 张文财, 等. 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 [J] . 中华创伤杂志, 2020, 36(5) : 385-392.
[8]
EMS spinal precautions and the use of the long backboard.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2013, 17(3): 392–3.
[9]
Ahn H, Singh J, Nathens A, MacDonald RD, Travers A, Tallon J, Fehlings MG, Yee A. Pre-hospital care management of a potential spinal cord injured pati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Journal of Neurotrauma, 2011, 28(8): 1341–61.
[10]
Earlier Surgery Reduces Complications in Acute Traumatic Thoracolumbar Spinal Cord Injury: Analysis of a Multi-Center Cohort of 4108 Patients. Journal of Neurotrauma, 2021, 39(3–4): 277–284.
[11]
Reality of Accomplishing Surgery within 24 Hours for Complet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Clinical Practices and Safety. Journal of Neurotrauma, 2021, 38(21): 3011–3019.
[12]
Ultra-Early (<12 Hours) Surgery Correlates with Higher Rate of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 Conversion After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Neurosurgery, 2019, 85(2): 199–203.
[13]
Chéhensse C, Bahrami S, Denys P, Clément P, Bernabé J, Giuliano F. The spinal control of ejaculation revisite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anejacula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ed patients.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13, 19(5): 507–26.
[14]
Devivo MJ.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trends and future implications. Spinal Cord, 2012, 50(5): 365–72.
[15]
Dimitriadis F, Karakitsios K, Tsounapi P, Tsambalas S, Loutradis D, Kanakas N, Watanabe NT, Saito M, Miyagawa I, Sofikitis N. Erectile function and male reproduction in men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 review. Andrologia, 2010, 42(3): 139–65.
[16]
Fehlings MG, Cadotte DW, Fehlings LN. A series of systematic reviews o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a foundation for best med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Neurotrauma, 2011, 28(8): 1329–33.
[17]
Kabu S, Gao Y, Kwon BK, Labhasetwar V. Drug delivery, cell-based therapie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approaches for spinal cord injury.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5, 219(): 141–154.
[18]
Krucoff MO, Miller JP, Saxena T, Bellamkonda R, Rahimpour S, Harward SC, Lad SP, Turner DA. Toward Functional Restora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Review of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Principles. Neurosurgery, 2019, 84(1): 30–40.
[19]
Liu JM, Long XH, Zhou Y, Peng HW, Liu ZL, Huang SH. Is Urgent Decompression Superior to Delayed Surgery for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A Meta-Analysis. World Neurosurgery, 2016, 87(): 124–31.
[20]
Louie DR, Eng JJ, Lam T. Gait speed using powered robotic exoskeleton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rrel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2015, 12(): 82.
[21]
New PW, Cripps RA, Bonne Lee B. Global maps of non-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epidemiology: towards a living data repository. Spinal Cord, 2014, 52(2): 97–109.
[22]
Qin W, Bauman WA, Cardozo C. Bone and muscle los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organ interaction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211(1): 66–84.
[23]
Rouanet C, Reges D, Rocha E, Gagliardi V, Silva GS.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current concepts and treatment update. Arquivos de Neuro-Psiquiatria, 2017, 75(6): 387–393.
[24]
Activity-dependent spinal cord neuromodulation rapidly restores trunk and leg motor functions after complete paralysis. Nature Medicine, 2022, 28(2): 260–271.
[25]
Sabapathy V, Tharion G, Kumar S. Cell Therapy Augments Functional Recovery Subsequent to Spinal Cord Injury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Stem Cells International, 2015, 2015(): 1–12.
[26]
Schottler J, Vogel LC, Sturm P. Spinal cord injuries in young children: a review of children injured at 5 years of age and younger. 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 2012, 54(12): 1138–43.
[27]
Scivoletto G, Tamburella F, Laurenza L, Torre M, Molinari M. Who is going to walk? A review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walking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4, 8(): 141.
[28]
Silva NA, Sousa N, Reis RL, Salgado AJ. From basics to clinic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spinal cord injury.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014, 114(): 25–57.
[29]
Singh A, Tetreault L, Kalsi-Ryan S, Nouri A, Fehlings MG. Global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Clinical Epidemiology, 2014, 6(): 309–31.
[30]
Young W.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motor recovery. Cell Transplantation, 2015, 24(3): 429–46.
[31]
Yu WY, He DW. Current trends in spinal cord injury repair.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2015, 19(18): 3340–4.
[32]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Novel Spinal Cord Perfusion Pressure Protocol in Acute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at U.S. Level I Trauma Center: TRACK-SCI Study. World Neurosurgery, 2020, 133(): e391–e396.
[33]
van den Berg ME, Castellote JM, de Pedro-Cuesta J, Mahillo-Fernandez I. Survival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Neurotrauma, 2010, 27(8): 1517–28.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