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种少见的肢体远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
常表现为阵发性肢体远端皮肤发红、温度升高、肿胀和剧烈烧灼样疼痛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以药物治疗为主,辅助以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肢体远端血管阵发性扩张性疾病。
其特征为肢体远端皮肤阵发性温度升高、发红、肿胀,并产生剧烈的烧灼样疼痛,一般以足趾、足底最为显著。
分型或分类
本病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1]。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基因突变是主要发病原因。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因免疫、代谢、肿瘤、药物等原因引起发病。
发病情况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病,发病率为每年(0.36~2)/10万[2]。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多在儿童和青春期发病,女性多于男性。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
病因
致病原因
红斑性肢痛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SCN9A为基因突变是主要发病原因。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通常与以下疾病有关:
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骨髓纤维化。
结缔组织疾病: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混合结缔组织病及血管炎。
肿瘤:结肠癌、乳腺癌、胸腺瘤、副肿瘤综合征、星形细胞瘤及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感染:流感、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及复发性细菌感染。
代谢性疾病:痛风、糖尿病及高胆固醇血症。
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坐骨神经痛、神经纤维病、多发性硬化、腕管综合征、各种外伤和手术。
血管疾病:静脉营养不良、血栓栓塞及动脉硬化。
中毒:蘑菇、铅、汞中毒。
药物:尼卡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环孢素、罗苏伐他汀、溴隐亭及碘造影剂。
诱发因素
久站、运动、肢体下垂、环境温度升高、饮酒、进食辛辣食物等均可诱发本病发作及症状加重[3]。
高危人群
红斑性肢痛症家族遗传史人群。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肿瘤、痛风、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
长期接触铅、汞等重金属物质者。
使用尼卡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环孢素、溴隐亭等药物者。
发病机制
目前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血管、神经和遗传因素有关。
可能与局部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微循环调节功能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血管周围炎症等有关。
这些原因导致肢端小动脉扩张,刺激邻近的神经末梢产生症状[4]。
症状
主要症状
皮肤红、肿、热、痛
表现为阵发性皮肤温度升高、发红、肿胀和剧烈疼痛。
疼痛为烧灼样疼痛,以夜间明显,呈间歇性发作。
以对称性双足皮肤发病最为常见,其次为双手发病,少数患者可以仅单侧发病。
个别患者也可以表现为面部、颈部、耳部及阴囊皮肤发病。
指甲改变
病程长者,因反复发作可导致患侧肢体皮肤与指甲增厚。
加重、缓解
久站、运动、肢体下垂、环境温度升高、饮酒、进食辛辣食物可引起或加重症状。
使用冷水、冰块或处于低温环境中均可以减轻皮肤发红、肿胀、疼痛等症状。
并发症
局部皮肤损害
因反复皮肤缺血缺氧、营养不良以及肢体经常浸泡在冷水或冰水中等原因所致。
出现皮肤粘膜破损、感染,甚至形成溃疡、坏死、坏疽。
焦虑、抑郁状态
疼痛症状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睡眠、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甚至对患病肢体产生自残行为。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出现双足或双手阵发性皮肤温度升高,皮肤发红,肿胀和剧烈烧灼样疼痛,建议到神经内科及时就诊。
功能神经外科
症状严重或经久不愈者,建议功能神经外科就诊,可以考虑接受手术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保护好发病肢体皮肤,尤其是初次发作时,避免皮肤破溃,发炎感染,否则炎症反应会影响疾病的诊断。
初次发作时避免自行服用药物,避免自行在皮肤涂抹任何药物,以免影响诊断,延误或加重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阵发性的四肢末端皮肤发红、肿胀、温度升高?
是否有阵发性的四肢末端皮肤烧灼样疼痛?
上述症状是否在夜间最为明显?
上述症状是否在久站、运动、肢体下垂、环境温度升高等情况下出现?
烧灼样疼痛能否因局部受热或环境温度增高而加重?
当患肢浸泡在冷水或冰水中,或者其他原因的冷却时,皮肤疼痛能否缓解?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曾经发生过类似的症状?
家族中是否有人有类似的症状或确诊过红斑性肢痛症?
是否有骨髓增生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感染、代谢性疾病、神经骨骼肌疾病、血管性疾病?
是否长期接触铅、汞等重金属物质?
是否使用尼卡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环孢素、溴隐亭等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沉、肿瘤标记物、免疫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查。
基因检测:基因突变检测和序列分析。
超声检查:双侧上肢和下肢血管超声。
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小纤维神经病相关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针对本病诱发因素:尼卡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环孢素、罗苏伐他汀、溴隐亭及碘造影剂。
针对本病治疗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普萘洛尔、文拉法辛、米索前列醇、阿米替利及中药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多有反复发作双足或双手发红、肿胀、疼痛病史。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患者可有家族遗传史。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
常患有骨髓增生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感染、代谢性疾病、神经骨骼肌疾病、血管性疾病。
长期接触重金属、使用某些药物。
症状
多为双足、双手阵发性皮肤温度升高、发红、肿胀和剧烈烧灼样疼痛,夜间疼痛更明显。
查体
医生主要检查患者发作期肢体末端皮肤、动脉搏动情况,并进行皮肤临界温度试验。
皮肤外观:疾病发作期,患病处皮肤发红、肿胀、血管扩张,病程长者皮肤与指甲变厚;压之红色可暂时消退,触摸可发现温度升高。
动脉搏动:疾病发作期,触摸患侧肢体足背动脉与胫后动脉时,可发现动脉搏动稍增强。
皮肤临界温度试验:将患病肢体浸于32℃~36℃水中,若诱发症状出现、加重,即为试验阳性,支持本病的诊断[5]。
检查检验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沉、血生化(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凝血功能、、肿瘤标记物、免疫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查等。
目的是发现与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相关的病因,如红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出现抗核抗体、风湿因子、血糖升高等。
治疗过程中,部分项目可能需要定期复查,以便评估治疗效果,同时监测身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微循环检查
主要进行指甲甲皱微循环检查。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甲皱毛细血管袢轮廓模糊、扩张,其内压力增高,给予热刺激后更加严重[6]。
血管超声检查
进行双上肢、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有助于了解肢体血管的具体情况,如有无狭窄、闭塞、动脉炎等,用于帮助鉴别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基因检测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患者可发现突变的SCN9A基因,明确遗传性特征,与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做鉴别。
注意事项:不作为常规病因筛查手段,通常用于高度怀疑为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时。
其他检查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小纤维神经病相关检查:可以用于诊断有无其他神经肌肉疾病。
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以下诊断标准[7]:
四肢烧灼痛。
疼痛因局部受热后加重。
疼痛随冷却而缓解。
皮损呈现红斑。
受累皮肤温度升高。
鉴别诊断
雷诺病
相似点:雷诺病的充血期也可表现为皮肤发红、温度上升,缺血缺氧期可有受累肢端皮肤疼痛。
不同点
雷诺病起始表现为缺血缺氧的症状,肢端皮肤苍白、变凉、皮温下降伴有疼痛,感觉异常,然后转变为充血期的皮肤发红,温度上升等症状。
雷诺病在局部遇冷时易发病,温暖环境可缓解。而红斑性肢痛症是在局部温度升高时发病,在寒冷环境中减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相似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可表现为肢体末端的疼痛。
不同点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为缺血性症状,除疼痛外还有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发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
下肢动脉超声可以发现动脉炎性改变、动脉闭塞。
治疗
治疗目的:减少发作次数,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避免诱发因素,以药物治疗结合物理治疗、手术治疗为主。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一般治疗
冷却疗法
发作期尽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采取局部冷敷或身处空调房内以减轻疼痛症状。
为避免频繁冷却肢体出现皮肤损害,可采用无菌冷生理盐水溶液代替自来水,用塑料袋包裹患肢后再用生理盐水冷却,每次浸泡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热脱敏治疗
让患者反复接触温热刺激,从而逐渐降低肢端血管对热的敏感性。
先将患肢浸入皮肤临界温度以下的水中,然后逐渐升高水温直至患者出现轻微不适。
每天浸泡并逐步提高水温,直至患者在皮肤临界温度以上的水温中不引起发作为止。
药物治疗
改善微循环
治疗目的: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症状。
常用药物:普萘洛尔、米索前列醇等。
注意事项
监测各种药物在疾病发作期使用时的效果,选择最为敏感的药物作为后续发作时的首选药物。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
缓解疼痛
治疗目的:改善疼痛症状。
常用药物:奥卡西平、加巴喷丁、普瑞巴林
注意事项: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低钠血症、皮疹等不良反应。
抑制血小板聚集
对于继发于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疾病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
注意事项:注意观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过程中的胃肠道出血风险。
其他药物治疗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利、丙米嗪。
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地尔硫卓。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神经功能调节剂:谷维素、甲钴胺、维生素B12等。
局部外用药物:5%利多卡因、辣椒素、加巴喷丁、双氯酚酸、复方米多君等。
口服高剂量镁剂、利血平与氯丙嗪联合应用、静脉注射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也可以改善本病症状[5]。
物理治疗
用超声波或超短波治疗,也可用短波紫外线照射方法治疗[8]。
封闭治疗
疼痛剧烈,降低患肢温度、口服药物等均不能缓解的病例可进行封闭治疗。
主要方法有:踝上环状封闭、骶部硬膜外封闭、腰交感神经节阻滞[9]。
手术治疗
各种治疗无效的、疼痛明显的个别病例可选外科手术治疗。
常用术式:腰交感神经节毁损或者切断术,伴有顽固性疼痛的患者也可以考虑脊髓电刺激术。
预后
治愈情况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无特效药物,一般不会完全治愈,但也不会导致残疾或生命危险,可以通过治疗达到减少发作次数,减轻症状的目的。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治愈情况与其原发病的类型有关。
预后因素
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及时接受正规治疗。
未出现肢体远端感染、坏死、坏疽等并发症。
未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异常。
危害性
患者可出现皮肤粘膜破溃、感染,甚至形成坏死、坏疽乃至截肢。
红斑性肢痛症反复发作影响患者夜间睡眠、正常的工作生活,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
部分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可有自残、自杀风险。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以优质蛋白质、低脂、低盐、低油、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如鸡蛋、鱼禽肉、新鲜蔬果等。
戒烟、戒酒、避免大量饮用咖啡、浓茶。
避免进食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咖喱等。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患者,依据自身各种原发疾病调整饮食,如糖尿病患者注意低糖饮食,痛风患者注意低嘌呤饮食。
生活管理
避免长时间肢体下垂。
避免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中工作生活[10]。
避免久站、尤其避免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中久站。
运动管理
可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合适的锻炼形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适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中运动。
心理支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较大的情绪波动。
患者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时,家属要配合医生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正确认识对此疾病的治疗目的。
抑郁、焦虑状态严重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避免因心理问题导致自残患肢等情况发生。
病情监测
监测红斑性肢痛症发作的各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
监测患肢皮肤变化,避免发生破溃,感染等,如有皮肤水泡、变紫等变化,应引起重视。
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患者,监测相应原发病的变化情况。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随诊复查,如有病情变化,需随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
原发性红斑性肢痛症为遗传性疾病,很难有效预防。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预防重点。
以下措施有可能降低发病、发作风险。
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检查检测。
避免久站,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中工作生活。
在洗脸、洗脚、洗澡及其他工作生活中,避免接触较高温度的水或其他物质。
戒烟戒酒,不吸烟者远离吸烟环境,吸烟者戒烟。
避免过多进食辛辣食物。
保持乐观心态、生活规律、保证睡眠。
参考文献
[1]
Erythromelalgia.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7787/ .
[2]
See Wan Tham, Marian Giles. Current p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erythromelalgia: a critical review. J Pain Res. 2018, 30(11): 1689-1698.
[3]
张倩,葛兰,宋志强. 红斑性肢痛症的诊治[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1,50(6):369-371.
[4]
贾建平,陈生弟. 神经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09-411.
[5]
Tang Z, Chen Z, Tang B, Jiang H. Primary erythromelalgia: a review. Orphanet J Rare Dis. 2015 Sep 30;10:127.
[6]
Jha SK, Karna B, Goodman MB. Erythromelalgia. 2022 May 8.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2 Jan–.
[7]
Thompson G H; Hahn G; Rang M.Erythromelalgia.[J]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Issue 144. 1979. PP 249-54
[8]
Erythromelalgia.https://www.nhs.uk/conditions/erythromelalgia/ .
[9]
Mann N, King T, Murphy R. Review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rythromelalgia. Clin Exp Dermatol. 2019 Jul;44(5):477-482.
[10]
Erythromelalgia.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erythromelalgia?search=Erythromelalgia&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1~25&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1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