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概述
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是血小板膜GPIb分子异常,表现为轻至中度的皮肤、黏膜出血症状,不同程度增大的血小板、血小板减少和血浆中高分子量vWF多聚体缺乏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血液病科
别名
假性血管性血友病
临床症状
自幼即有轻到中度的皮肤黏膜出血及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妊娠可加重血小板减少症。
危害
女性患者在分娩后有大出血的危险,外伤造成颅内出血时可危及生命。
检查
血常规、出血时间、基因检测、特异性诊断实验、血浆vWF多聚物分析等。
诊断
有家族史及自幼皮肤黏膜出血和外伤止血异常等表现。出血时间多延长,但并非绝对。部分患者可见轻度血小板减少及一定程度增大的血小板。vWF水平不同程度下降,vWF多聚体呈不成比例的下降。低浓度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增强。基因检测可确诊。需要与2B型vWD相鉴别。
治疗原则
避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剂量冷沉淀可能会有良好的止血效果,由于其无法病毒灭活,可以选用血浆浓缩FⅧ。也可考虑血小板输注。
治愈性
可缓解出血症状。
饮食建议
饮食均衡,宜食含优质蛋白的食物,避免过热、粗糙及刺激性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
病因
病因
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小板膜GPIb分子异常导致其与血浆中高分子量vWF多聚体持续性结合并使后者耗竭,血小板自身数目也有所降低。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自幼即有轻到中度皮肤黏膜出血,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
诊断依据
1.有家族史。
2.自幼有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3.通过对血液中血小板的检测可诊断本病。
治疗
治疗方针
可予以输注正常血小板,辅以少量冷沉淀,避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对症处理出血伤口。
其他治疗
可月经过多可用雌激素治疗、口服抗纤溶药物等。
预后情况
预防出血,发生出血后可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护理
日常护理
1.告知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2.本病可反复发作,需要自我检测和护理。
3.预防外伤。
4.一旦出血,及时就诊。
饮食调理
均衡饮食。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