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小儿鹅口疮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概述
小儿鹅口疮为白念珠菌感染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鹅口、鹅口疳、鹅口白疮等,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污染的奶头和乳具获得感染。
危害
严重的鹅口疮患儿可影响正常饮食,患儿可出现排斥进食,或在进食过程中啼哭,造成小儿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若口腔白色斑膜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可危及生命。
检查
白膜镜检、白膜培养、基因检测等。
诊断
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病因
病因
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婴幼儿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当小儿机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下降时可致病,常见于口腔不净、营养缺乏的小儿。
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感染: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1.患儿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周围无炎症反应,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
2.重症患儿可出现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此时可危及生命,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
诊断依据
1.病史:有母亲阴道霉菌感染史、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奶瓶和奶嘴消毒不彻底、接触念珠菌感染的食物或人群等。
2.临床表现:小儿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
3.辅助检查:取白膜少许置玻璃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到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也可通过白色念珠菌培养确诊,或通过基因诊断。
治疗
治疗方针
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物,以保持口腔清洁和局部用药为主,亦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以抑制真菌生长。预防应注意哺乳卫生,加强营养,适当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药物治疗
1.保持口腔清洁: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
2.局部用药: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溶液,每日2~3次。
3.肠道微生态制剂: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抑制真菌生长。
预后情况
鹅口疮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若不及时治疗,病原菌可波及其他器官,引起严重并发症,可加重病情和延长病程。
护理
日常护理
1.小儿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2.哺乳喂养的母亲应注意卫生,定期清洗乳房、剪指甲,勤换内衣和勤洗手。
3.母亲抱小儿时先洗手,喂养前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
4.注意小儿口腔卫生,避免接触不干净的食物和日常物品。
5.定期清洗和晾晒小儿被褥、玩具。
6.小儿洗漱用具尽量与家长分开,并定期消毒。
7.鹅口疮的患儿注意隔离,幼儿园的患儿用具不可混用,以预防传播。
8.小儿应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9.治疗期间,观察小儿恢复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饮食调理
1.小儿应加强营养,不挑食、不偏食,注意多吃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2.哺乳喂养的母亲应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忌辛辣、油腻、刺激、和含酒精的食物。
3.注意小儿奶瓶、奶头和餐具卫生,应经常清洁消毒。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