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溃疡性口炎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概述
溃疡性口炎指口腔黏膜急性细菌感染性损害。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或大肠埃希菌等引起,多见于婴幼儿,临床常见患儿局部疼痛、拒食、烦躁、发热等症状,常发生于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更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与自身免疫、内分泌有关、婴幼儿期创伤亦可引发。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小儿内科、口腔科
别名
膜性口炎
临床症状
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局部疼痛、流涎、拒食、烦躁、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酸中毒等。
危害
口腔各部位均可发生,严重影响小儿的营养摄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并发症
脱水、酸中毒等。
检查
体格检查、血常规、分泌物涂片检查等。
诊断
根据溃疡、局部疼痛、流涎等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分泌物涂片检查等诊断。
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为主,辅以对症支持治疗。
治愈性
可治愈。
饮食建议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病因
流行病学
多见于婴幼儿。
病因
本病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与自身免疫、内分泌有关、婴幼儿期创伤亦可引起发病。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口腔各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舌、唇内及颊黏膜处,可蔓延到唇及咽喉部。开始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上有纤维素性炎性分泌物形成的假膜,呈灰白色或黄色,边界清楚,易拭去,露出溢血的创面,但不久又被假膜覆盖。局部疼痛、流涎、拒食、烦躁,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者约1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溃疡逐渐愈合;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诊断依据
1.有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局部疼痛、流涎、拒食、烦躁、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酸中毒等临床表现。2.分泌物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细菌。3.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治疗
治疗方针
控制感染,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1.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2.保持口腔清洁,可用康复新漱口,或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清洁口腔。3.溃疡面涂碘甘油、锡类散等进行局部用药治疗。4.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后情况
预后良好。
护理
日常护理
1.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食后漱口或喂少量白开水,用过的食具应煮沸消毒。2.纠正孩子吮指、不刷牙等不良习惯,避免用力或粗暴擦伤口腔黏膜。3.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4.合理安排作息制度,进行适当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饮食调理
均衡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摄入酸辣或粗硬的食物,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少量多餐。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