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药物介绍
奥妥珠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能够与前B淋巴细胞和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杀死肿瘤细胞。主要用于治疗既往未经治疗过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制剂规格
奥妥珠单抗一般为注射剂,具体如何选择请咨询医生。
奥妥珠单抗注射剂:1000毫克/40毫升。
功效作用
用途
奥妥珠单抗与苯丁酸氮芥合用,治疗既往未经治疗过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
用法用量
如何用药
奥妥珠单抗可导致乙型肝炎复发,某些病例还可能出现急性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治疗前应排除乙型肝炎感染。
奥妥珠单抗为处方药,只能静脉滴注,不可静脉推注。预先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乙酰氨基酚和抗组胺药,以预防输液反应,具体方案见下表:
6个疗程的推荐剂量(28天—个疗程)
在第1疗程的第1天给予100毫克,静脉滴注速度为25毫克/小时,不可加快静脉滴注的速度。
第2天给予900毫克,静脉滴注速度为50毫克/小时,每隔半小时增加50毫克/小时,最大速度为400毫克/小时。
第8天和15天给予1000毫克。
在第2~6疗程的第1天给予1000毫克。静脉滴注速度为100毫克/小时,每隔半小时增加100毫克/小时,最大速度为400毫克/小时。
配制注意事项:
抽取所需本品剂量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PVC或非-PVC聚烯烃静脉滴注袋,不要使用其他稀释剂(例如5%葡萄糖注射液)。
在2~8℃可贮存24小时。使用前放置至室温后,立即使用。
通过轻轻倒置混合稀释液,不要摇动或冻结。
用药禁忌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先前使用本品导致血清病的患者。
谨慎用药
妊娠期妇女只有潜在的益处大于对胎儿伤害的风险时才可使用。建议适龄女性患者在使用本品治疗期间至最后一次给药后18个月内采取必要的避孕措施。
尚未明确本品是否可通过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应权衡本品对其的重要性,选择停药或停止哺乳。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未确定,应慎用。
奥妥珠单抗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奥妥珠单抗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奥妥珠单抗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奥妥珠单抗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
急性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复发。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肿瘤溶解综合征。
输液相关反应。
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贫血。
发热、咳嗽。
肌肉骨骼疾病。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奥妥珠单抗可导致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服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精神病学症状,如有变化及时咨询神经病学专家。
使用本品前用糖皮质激素、对乙酰氨基酚和抗组织胺预先给药。静脉滴注期间严密监视,如出现过敏反应,应中断或终止静脉滴注。
如发生严重皮肤黏膜反应,应停药。
使用前预先给予抗高尿酸血症药物和充分水化,尤其是肿瘤负荷高和(或)高循环淋巴细胞计数患者,并纠正电解质异常,肾功能和液体平衡。
监测患者的感染性症状和体征。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治疗期自始至终应接受抗微生物药预防感染。
应定期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和出血的征象,如发生出血,可能需要静脉滴注血液制品。
本品治疗前和治疗期间应避免接种活病毒疫苗。
静脉滴注期间可能发生低血压。一次静脉滴注前12小时和静脉滴注期间及静脉滴注后1小时,应考虑暂停抗高血压治疗。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奥妥珠单抗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果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应对。
什么情况下需要急救?
奥妥珠单抗可发生严重的乙型肝炎复发、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输液反应、肿瘤溶解综合征等不良反应,一旦发生请立即寻求急救处理。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出现输液反应。
乙型肝炎复发。
发生精神病学症状。
出现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或复发情况。
发生出血现象。
肿瘤溶解综合征倾向。
发生低血压。
出现过敏反应。
贫血、发热。
奥妥珠单抗应该如何保存?
瓶装制剂保存在2~8℃,不能冷冻。
未稀释的瓶装制剂应避光保存。
不要将该药物分享给与你有相同症状的人使用。
药物要远离儿童。
药物相互作用
目前尚缺乏关于奥妥珠单抗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资料。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奥妥珠单抗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药物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4]
熊方武,余传隆,白秋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化学药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5]
https://www.drugs.co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