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草药医疗
科普知识平台

营养不良性消瘦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概述
概述
以热能缺乏为主的营养不良称营养不良性消瘦,是一种多见于婴儿期的极度消瘦,又称婴儿萎缩症。是由于长期摄食过少,热能不足,伴有蛋白质缺乏,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引起的一种疾病。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小儿内科、消化内科
别名
婴儿萎缩症
临床症状
体重减低、皮下脂肪减少或完全消失,肌肉发育不良、智力落后、心音低钝、哭闹烦躁、食欲缺乏、呕吐、腹泻、多种维生素缺乏等。
危害
可累及患儿心、脑、肾等器官,引起血压偏低、脑体积变小、肾小管肿胀等。
并发症
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自发性低血糖、多种维生素缺乏,继发性感染等。
检查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糖检测、血浆蛋白检测,心电图、X线检查等。
诊断
根据病史、喂养史、体重减低、哭闹烦躁等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皮下脂肪减少)、血常规、血生化等诊断。
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物质,防治合并症,增进食欲等。维持酸碱平衡、水电解质的平衡,补充多种维生素,纠正低血糖。
治愈性
轻者可治愈,严重者可减轻症状,改善预后。
饮食建议
遵医嘱进行科学合理喂养。
病因
病因
本病由喂养不当,热能不足、疾病限制食物的摄入或慢性消耗、先天营养基础差等因素导致。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体重不增甚至减低是最初症状,病程持久时身高也低于正常。还表现为皮下脂肪层不充实或完全消失,肌肉发育不良,肌张力低下,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智力落后,体温降低,心音低钝,节律不齐,血压偏低,呼吸表浅。初期往往多哭闹烦躁,随后变为呆板,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睡眠障碍,或抑郁与烦躁交替出现。初期食欲尚佳,日久食欲缺乏乃至消失,常有呕吐及腹泻,伴随各种维生素缺乏时可发生相应的各种症状。
诊断依据
1.有喂养不当、疾病、先天营养基础差等病史。2.有体重减低、肌肉发育不良、智力落后、心音低钝、哭闹烦躁、食欲缺乏、呕吐、腹泻等临床表现。3.血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仅轻度下降。4.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及氨基酸稍下降,游离脂肪酸可增高。5.空腹血糖较低。
治疗
治疗方针
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去除病因,并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予以合理治疗。
药物治疗
如有蛔虫病可选用左旋咪唑等进行驱虫治疗。病情严重不能口服时,可静脉滴注葡萄糖液、水解蛋白及乳化脂肪等供应热量。
其他治疗
捏脊疗法是治疗小儿营养不良的有效方法。
预后情况
一般预后良好,长期严重的营养不良合并其他疾病的小儿,预后欠佳。
护理
日常护理
1.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避免人工哺乳的奶头污染。2.防止继发感染,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3.多作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饮食调理
为患儿提供平衡膳食,纠正患儿挑食、偏食及其他不良饮食习惯。给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对患有一般消化不良、腹泻的儿童,可选择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食品。
赞(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