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结肠息肉指高出于结肠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
患者可出现腹部隐痛、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
致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及炎症疾病相关
结肠息肉主要通过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
定义
结肠息肉指高出于结肠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
分类
根据病理性质结果分类(Morsan组织学分类)
肿瘤性息肉:由肠黏膜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是最常见的一类结肠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又称幼年性息肉,为肠黏膜错构瘤性样变,多发于儿童。
炎症性息肉:肠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肠炎、克罗恩病等。
增生性息肉:肠黏膜生化性样变,此种息肉一般不发生癌变。
侧向发育型肿瘤: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与早期结直肠癌关系密切。
结肠黏膜下拉长性息肉:发病率较低,息肉呈细长型。
根据形态分类
有蒂型息肉:息肉有明显的根部。
亚蒂型息肉:介于有蒂型息肉和无蒂型息肉之间,没有明显的根部,但息肉底部较小。
无蒂型息肉:又称广基息肉或宽基息肉,息肉的底部宽大,没有明显的根部。
发病情况
腺瘤性息肉在大于60岁人群中的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结肠息肉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
病因
致病原因
结肠息肉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结肠息肉呈家族性,有结肠息肉、结肠癌家族史者更易患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明确的遗传性疾病。
幼年性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炎症性刺激
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血吸虫感染、阿米巴感染等长期炎症性刺激,也可能与结肠息肉的发生有关。
高危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缺乏运动、肥胖等,都可导致结肠息肉发病率升高。
疾病因素
长期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刺激,可能增加发病概率。
症状
主要症状
排便异常
可有腹泻、便秘、排便次数过多。
便血
大便可呈暗红色,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腹痛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感、隐痛等症状。
并发症
贫血
长期肠道出血可导致贫血,出现易疲劳、脸色苍白、头晕目眩等症状,短期内大量出血可导致患者意识淡漠甚至昏迷。
肠套叠、肠梗阻
体积较大的结肠息肉可影响肠蠕动节律,使近端肠蠕动增强,从而引起肠套叠,出现腹部绞痛、血便和腹部包块。
随着肠套叠的进展,逐渐出现腹部疼痛加重、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肠梗阻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结肠息肉,建议及时就诊。
出现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果出现便血,应留意观察血液与大便是否混合、便血的颜色等,并把相关情况告诉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腹痛、腹胀等症状?
大便次数、大便形状如何,有无便血?
做过检查吗,检查结果怎样?
进行过治疗吗,怎么治疗的,治疗效果怎样?
近期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抗凝药物等?
病史清单
是否有其他肠道疾病?
父母等家人有没有患结肠息肉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结肠镜检查、病理报告单
心电图
血常规、便潜血、输血前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布洛芬、吲哚美辛
抗凝药:华法林、依诺肝素、利伐沙班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结肠息肉或结肠癌家族史。
临床表现
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偶有腹痛、腹胀。
体格检查:患者多无阳性体征,极少数可能出现腹部包块、局部压痛。
实验室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
是判断胃肠道出血的常用初筛手段之一。
内镜检查
目前最常用的结肠息肉检查方法之一,内镜从肛门进入通过肠道到达息肉部位。
内镜可以了解肠道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可同时行病理活检,钳取部分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或直接进行息肉切除以确定息肉的性质。
检查肠镜当天需要禁食。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服用肠道清洁剂。
影像学检查
超声造影检查
超声检查有无创、便捷的优势,在患者拒绝内镜检查或没有内镜检查条件的情况下可先行超声检查。
检查前需通过灌肠的方式将超声助显剂灌入肠道内,再进行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检查能够较准确地诊断肠套叠和肠息肉。
注意事项:检查前低脂、半渣流质饮食1~2天,检查前一晚服用肠道清洁剂,检查当日禁食,检查时遵医嘱调整体位。
CT检查
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具有快捷无创的特点,对于肠腔狭窄导致内镜无法前进的患者也能够完成全结肠成像。
同时能够显示肠腔外的情况,有利于疾病分期及诊断。
缺点: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对直径小于5毫米及炎症性结肠息肉敏感性较低,容易漏诊;检查时如肠道有粪便残留容易造成误诊。
注意事项:检查前低脂、半渣流质饮食1~2天,检查前一晚服用肠道清洁剂,检查当日禁食;检查前去除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如头饰、发夹、钥匙等;检查前10分钟注射低张剂降低胃肠道张力,抑制蠕动;检查时遵照医嘱调整体位。
鉴别诊断
结肠癌
相似点:都有腹部不适,血便等症状。
不同点:临床症状常难以鉴别,经内镜及活检可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绝大多数的结肠息肉可经内镜切除,对不适合内镜切除者可采取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
内镜下手术治疗
适应证
有蒂或直径小于2厘米的广基腺瘤性息肉可内镜下切除。
内镜治疗方法
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圈套摘除息肉法等。
术后护理
患者卧床休息6小时,2周内避免重体力活动。
饮食调整:禁食一天,随后食物从无渣的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2周内避免进食生硬、粗糙食品。
术后如有腹部疼痛、黑便或便血请及时联系医生。
外科手术切除结肠息肉
适合人群
广基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息肉位于特殊部位内镜切除困难者。
患者息肉数量较多或疑有癌变,侵及黏膜下层深层。内镜病理证实息肉有癌变侵及黏膜下层深层(浸润深度大于1毫米),应按结直肠癌根治原则进行治疗。
手术方式
可通过腹腔镜或开腹进行切除。
腹腔镜常与内镜联合进行息肉切除。
术后护理
饮食:可参照由清淡流食逐步过渡到低脂流食,再到低脂半流食的顺序进食,待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后再进食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切口保护:保持手术切口处干燥清洁,如果手术切口处有发热、肿痛的情况,请及时联系医生。
手术并发症
肠穿孔
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一旦发生应立即行腹腔镜或剖腹探查,行肠穿孔修补术。
出血
包括术中出血及术后出血,表现为血便或黑便。少量出血可经肠镜用高频电刀电凝止血或内科保守治疗,如出血量大,需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探查出血点并进行止血。
预后
治愈情况
对于单发的良性结肠息肉,手术切除息肉基本可以根治。
结肠息肉有一定复发和再发概率,建议定期复查。
危害性
肠道刺激症状:便秘或排便次数增多,影响日常生活。
贫血:长期便血会引起贫血,出血量大者会出现眩晕、休克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肠套叠、肠梗阻: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肠套叠、肠梗阻等,出现腹胀、腹痛、便血、排气排便停止等表现。
部分结肠息肉存在癌变风险。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正常饮食后亦应以清淡饮食为宜,少吃刺激性、高脂肪食物,多进食纤维含量丰富的蔬菜、糙米等食物。
运动管理
久坐不利于健康,要减少静坐时间,每隔45分钟至1小时适度活动。
体重超重者需要通过运动减重,可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订锻炼计划,并坚持执行。
适当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
随诊复查
结肠息肉容易复发,术后需要定期复诊、复诊时行肠镜检查。
根据息肉的危险程度,复查时间应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来决定。
若是单个良性的结肠息肉,摘除术后最好每年复查一次肠镜。
多个良性的结肠息肉,应该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若是容易复发和癌变的肠息肉,应该在术后3个月复查一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每6个月至1年复查一次。
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预防
良好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肠息肉有帮助,定期体检可以尽早发现肠息肉。
清淡饮食,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品等,戒烟、戒酒。
适当运动,如果体重过大,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订食谱和运动计划以减轻体重。
定期做肠镜检查,特别是有肠道息肉家族史的人群。
肠道发生炎症时,需要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上册[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赵玉沛.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4]
何清湖.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M]. 3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
曹治婷,刘正刚. 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876-878.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qingfengxiake@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